昨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全港各地都有举行纪念活动。与此同时,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举行揭幕典礼,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曲《我们的家》亦正式推出。这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特区政府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重视,对于培养香港青少年的正确史观、增强民族认同及传承爱国精神,大有裨益。
抗日战争期间,大批香港热血青年北上,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出重要贡献。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在3年零8个月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坚持抗战,在数百场战斗中重创日军,有力支持内地抗日,不少英烈为此献出生命。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战后很长时间内香港抗战史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也一直没有正式的纪念场馆。随着港九大队老战士日渐凋零,这一段历史有逐渐湮没之危。香港历史教育和爱国教育长期缺位带来的负面影响,在2019年的修例风波中表露无遗。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改设香港海防博物馆为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博物馆的改设,完整地再现了香港的历史,亦凸显香港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性。博物馆今日推出由深圳市文物局和香港康文署合办的“携手抗敌:东江纵队在深港地区的抗战活动”专题展览,重点展出对老战士的访问和抗战期间使用的物品。这些珍贵的文物,呈现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反映了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历史功勳,让参观者深切体会到抗日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国土、守护家园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另一方面,香港地处祖国大陆南端,历来是战略要冲,承担着守卫祖国南大门的光荣使命。据历史考证,早在唐代就在香港设立屯门军镇,屯门因此有“屯兵之门”之意。在大屿山、赤门海峡等地,至今保留了一些古代的炮台。博物馆也增设了展览,介绍明、清时期在香港的海防军事建置,加强阐述香港与国家海防历史的关系。现时香港各区还有不少古蹟,包括香港抗战时期的建筑物和纪念设施,有关部门需要深入研究及策划,将之变成历史教育的活教材,与博物馆相辅相成。
通过有关展览,让人们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就没有家。当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际,国家失去保卫的屏障,无数的家庭和个人就难免遭遇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抚古是为了惜今,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安宁。设立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既有教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博物馆可以成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镇,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史观和爱国情怀。另一方面,让大家体会到香港今日的和平与繁荣,得力于国家的强大。但世界并不太平,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化,反中乱港势力不会放弃以港遏华的图谋,不会停止各种破坏活动,爱国教育亦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由香港“宪法和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辖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推出的爱国爱港歌曲《我们的家》,反映了香港社会各界携手共建香港美好家园的心愿。这首歌由邝美云演唱,旋律优美,歌词亦真切感人,值得各界积极深入推广:“狮子山下那阕歌,抵挡风雨许多;患难亦能携手闯过……情系国家,我们这一个家;和谐共处,在同一屋簷下。”在同一屋簷下的香港市民,要将爱国爱港情怀化为实际行动,为推动香港由治及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