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识变应变,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2024-09-07 05:01: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成立38年、拥有23家分店的连锁式健身美容中心舒适堡昨日宣布暂时全线结业,引起一片错愕和惋惜之声。但舒适堡预告会有新投资者加入,而新投资者承诺为舒适堡客户免费提供余下的健身卡、健身教练课程及美容疗程服务。舒适堡能否东山再起这是后话,但这一事件为大家带来启发:在市场大环境急速变化的今天,香港经济也进入转型期,企业只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才能赢得明天。

  舒适堡曾是香港健身业的龙头,现时员工700多人,声称客户达50万之众。舒适堡的结业牵连甚广,结业原因及善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舒适堡在通告中交代了结业原因和未来发展路向,指新冠疫情过后,虽然香港经济逐渐改善,但若干分店的业主仍维持高租金,结业是出于“无奈”,未来将引入新投资者“重整业务”。

  舒适堡将结业归咎于租金高昂,容易引起共鸣。三年疫情期间,健身中心不得不长期停业,没有收入但租金仍然要交,这是难以承受之重。一些健身中心疫情期间被迫关门。舒适堡勉强维持到今天,一方面是特区政府推出多轮支持企业的措施,包括代发部分工资;另一方面舒适堡是大型连锁店,实力相对雄厚。然而,从消委会指出舒适堡欠交员工2个月的强积金、总额达300万元来看,其资金链似乎已经断裂,差不多山穷水尽。

  高地价、高租金,的确是香港营商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近来楼市下跌,租金亦呈下调之势,但仍是高水平。但若将高租金视为舒适堡结业的唯一原因,恐怕未必客观。经过疫情,市民越来越注重健康,健身的人更多了,这对健身中心是重大利好。近年有国际大型健身中心看好香港的发展前景,在不长时间内就建立约30家分店,更扬言未来计划在香港设立150家分店,要将健身室建得如超市一样多,“梗有一间在左近”。不少市民也发现,身边的健身室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

  与传统健身中心相比,新成立的健身中心具有多方面特色。其一,主打每周7日、每日24小时营业。夜间依靠人面识别,自动开门,毋须职员接待;其二,大型连锁店在全球设有分店,标榜一张健身卡可以通行全球,这张卡自然就“增值”了;其三,新健身中心一般靠近民居,甚至设在工厂大厦,成本低,亦方便周围居民;其四,缴款方式多样化,可以交月费,也可以优惠价半年、一年预交,听君选择。更别说,新的健身中心,室内装修是新的,机器设备是新的,款式更多,科技成分更高,健身效果也被视为更佳。

  随着新业者不断攻城略地,健身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一些传统健身中心设在市区繁华地段,租金本来就高,但为留住客人,不得不降低收费水平,如此一来,资金压力就更大。但总体而言,有新店开张,也有旧店结业,这本来就是市场竞争、适者生存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从舒适堡表示有新投资者加入观之,健身行业仍有发展前途,关键是及时调整经营手法,并想方法降低租金成本。

  疫情早已远去,但世界已经回不到从前,国际地缘政治复杂化叠加科技突飞猛进,加剧了这一转变。舒适堡结业显然并非个案,而是反映香港各行各业都面对经济转型带来的痛苦和挑战,须思考如何应对、如何提升竞争力。在这个极速变化的世界,传统优势已不可恃,香港社会及企业需要发挥善于应变、勇于求变的特质,用新思维、新方法来解决问题,将一个个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