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以新质生产力加快房屋建设

2024-09-10 05:01: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元朗攸壆路简约公屋项目去年12月动工,可望本月下旬封顶,明年第一季交付使用。建造速度如此之快,在于引入了内地的制造模块技术。内地工厂3月启动批量生产“组装合成”建筑法(MiC)组件,所有组件昨日制作完毕,将于今个月全部完成发运,项目建成后可满足2000余人的居住需要。如果香港在其他房屋建造中引入类似模式,解决居住问题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人们常用“添砖加瓦”来形容建房子,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建房子就好像拼积木一样快。透过MiC兴建的项目,大至开放式厨房、独立浴室及起居室生活设施,小到香皂盒、置物架等日常用品,均在工厂内组装完成,即95%的工序在内地工厂完成,剩下5%工序,就是在香港完成拼装,市民可以“拎包入住”。组装合成材料采纳英国标准,使用寿命为50年,材料可以重复使用,对接精度可控制在小于2毫米,工人成本只及传统建筑方式的30%。

  使用“组装合成”材料建筑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将动辄需要5至8年的房屋建造时间大幅压缩至1年,尽快解决无壳蜗牛的燃眉之急,并可以大量节省建造成本。简约公屋计划推出之初,一度被质疑成本高,且材料使用寿命只有5年,5年后拆卸会制造大量建筑垃圾,有违环保原则。但在新的建筑方式下,有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也曾有人提出,简约公屋入住3至5年就要搬出,而搬家十分麻烦。为什么不直接多建公屋,一次性解决问题呢?不错,在特区政府努力之下,目前已找到的土地超过了十年房屋计划的目标,问题是建造传统公屋的时间较长,没办法一蹴而就。对那些住于㓥房等不适切居所的基层人士来说,正在度日如年,早一日上楼就早一日得到改善。简约公屋缩短上楼时间,空间也比㓥房要大,租金则廉宜得多。解决房屋问题需要有短、中、长期方案,简约公屋、中转屋及传统公屋“三管齐下”,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

  香港首批建成的简约公屋约4000个单位,6月份接受申请,申请人数超过1万人,反应之踊跃超过预期。事实证明,简约公屋是基层人士福音,受欢迎是意料之中。随着更多人住简约公屋,会增加市民对简约公屋的信心。

  简约公屋使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加快速度,为香港提升建筑速度带来新思路。事实上,“组装合成”建筑法已被内地广泛使用于隧道、桥梁及高速路建设。港珠澳大桥就使用了该模式。其中海底下的隧道,由巨大的沉管拼接而成。这些沉管预先在工厂建造,由船只运输到海上,再沉入海底。大桥设计使用寿命超过百年,可抵御16级台风和8级地震,堪称固若金汤。使用这种方法建造房屋,可保安全无虞。事实上,传统公屋早就使用新方法,私人楼一样可以如法炮制。如此一来,也有助纾缓建筑工人短缺的问题。

  元朗攸壆路简约公屋项目打开了新局面,意义重大。新工程方式彰显了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展示了两地建筑业协同发展和建筑科技的推进和应用,推动了两地建筑业技术共用、供应链互补,堪称“国际标准”+“香港规范”+“湾区智造”模式深度合作的代表作,助力湾区成为MiC建筑科技中心。

  房屋问题被称为“老大难”问题,但香港背后有国家大力支持,有两地协同发展的优势,更可借助内地新质生产力之东风,相信有利于加快解决步伐。特区政府房屋局局长何永贤表示,简约公屋展示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可谓一语中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