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昨日通过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决定,在15年内,内地逐步将男性工作者的退休年龄由现时60岁延后至63岁,女性则由50岁、55岁延后至55岁、58岁,自明年1月1日起实施。有关政策受到本港社会广泛关注,在出生率长期不振、预期平均寿命不断增加、人口老化加剧的现实下,香港需要制定完整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应对未来挑战。
目前内地法定退休年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确定的。70多年来,随着生活质素不断改善,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由当初的40多岁,大幅提高至现在的78.6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是过去式。很多人年过六旬依然生龙活虎,有工作能力,退休似乎太早了。再说,随着科技发展,户外体力劳动进一步减少,对于在办公室工作的脑力劳动者而言,年纪稍大仍能胜任,而经验丰富甚至是加分项。
另一方面,自2022年开始,内地人口呈现负增长,去年延续这一态势。由于结婚生育等传统观念面对不少新挑战,未来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持续下降,这对社会扶养构成的压力越来越大。适当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让有能力、有意愿者再工作一段时间,可谓现实下的合理选择。从全球情况看,欧洲的法德等国家早就因应社会老化问题而延长退休年龄,一些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延至65岁。内地现在实施有关政策,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
相比内地,香港平均预期寿命更长,出生率更低,社会老化问题更严重。但香港没有法定退休年龄,除了公务员有明确的退休年龄,私人企业的退休年龄一般为60岁,但多数是弹性处理。年逾古稀仍然做的士司机、楼宇看更的,不在少数。事实上,香港打工仔普遍有“后顾之忧”,一方面是积蓄有限,另一方面是强积金要到65岁才有资格领取,且收益并不稳定,难以支持长时间的退休生活。一再有调查显示,很多受访者表示未能为退休作好准备,只要有人肯请,仍然会工作。
但无论香港人如何自动延后退休年龄,老龄化“海啸”仍然铺天盖地而来。现时香港长者占人口总数五分之一,再过二十年,长者人口的比例将增至人口总数三分之一,这种人口结构,将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构成全方位的影响。特区政府近年为缓解人口老化推出不少政策。在抢人才方面,一年多来,已收到30多万份相关申请,其中14万人已抵港;在鼓励生育方面,新生婴儿可获2万元津贴,有新生婴儿的家庭可提前一年申请公屋;在输入外劳方面,除了香港家庭聘用数十万佣工,建造、护理、机场、交通等领域,近年都引入外援,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尽管香港应对人口老化的措施不算少,仍予外界“零敲碎打”的印象。有必要深入研究香港的人口结构,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制订长远而全面的政策。首先要完善法例,设立全民退休年龄,并完善配套政策;其次要进一步提高生育吸引力,在教育、讬儿、居住方面狠下功夫;再次要继续大力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养老方面,除了持续优化强积金,还可以推出更多的银发投资产品,让长者多积累资产,为漫长退休生活做好准备。
行政长官李家超下个月将推出新一份施政报告,人口政策是其中焦点之一。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推动高质量发展,人口的高质量是前提,而较大人口规模和年轻化、知识化的人口结构,是其中的关键。新一份施政报告在完善人口政策方面有何创新举措,各界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