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推动地区回收需要抓具体、重实效

2024-09-23 05:01: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由于各方面配套不足,特区政府早前果断搁置垃圾收费计划,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施政作风。从目前香港已有三成食肆完全“走塑”、环保署大幅增加“绿在区区”回收点,可见特区政府推动的一系列鼓励市民参与环保措施已收到实效。环保永远在路上,如何在扩大地区回收网络的同时,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化配套,便利更多市民参与社区回收服务,这是打造绿色宜居城市之关键,也是这方面接下来的重点工作。

  不少市民发现,近来身边新增了俗称“6仔店”的“绿在区区”回收点,大有“梗有一间在左近”的况味,为市民配合回收带来了方便。“绿在区区”是环保署推动回收的重点工作之一,回收点由2018年的7个,增至2023年的160个。今年5月暂缓垃圾收费后,环保署将“绿在区区”回收点由200个增至800个,这为香港提升垃圾回收及循环再用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但在回收网络扩大的同时,坊间也反映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绿在区区”只回收单一物料,而现实中的弃置物品多数由复合物料构成,这导致大量生活垃圾无法回收。大公报记者带了配有胶手柄的不锈钢电水煲、塑胶晾衣架连衣夹以及一把木柄餐刀等三件旧家具到九龙的一家“绿在区区”,结果全被拒收,原因是“违反环保署的有关指引”。被问及如何处理拒回收的餐刀时,对方回答“掉咗去”。相比之下,现时私人回收商“来者不拒”,不存在“挑肥拣瘦”的情况,碰到复合材料的物品,私人回收商往往会自行拆卸。显而易见,“绿在区区”只回收单一物料未必是工作人员嫌麻烦,而是有关规定与现实脱节,不符合环保大原则。

  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关。立法会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全港“绿在区区”的垃圾回收量,只有全港固体废物回收量的1.1%,这个比例简直低得可怜。诚然,这是旧数据,未能反映“绿在区区”回收网络扩大后的新情况,但不争的事实是,“绿在区区”与私人回收商的处理量存在很大的落差。这样的落差需要尽快收窄,否则市民难免质疑,投放大量资源的“绿在区区”的存在合理性何在呢?

  公帑使用效率如何,正是大家最关心的另一个焦点。“绿在区区”由环保署资助营运,每一间店面不大,但营运成本不菲,平均每年合约少则数百万元,多则数千万元。有人计算过,“绿在区区”平均回收一吨垃圾的成本,可能高达数万元,而私人回收每吨垃圾成本,只有3000至4000元,两者相差甚远。需要指出的是,“绿在区区”不仅负责回收工作,亦承担教育和推广的功能,这与私人企业的单纯回收有所不同,两者可能无法直接比较。但不管怎么说,两者成本相差悬殊,需要重视。

  特区政府高度重视环保,有目共睹;环保署加强地区回收,人人支持。然而,有好的出发点并不够,要有好的规则和执行。细节决定成败,如果说“绿在区区”刚推出时没有经验,一些规定比较粗疏不难理解,但经过多年运营、取得经验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使政策更贴地、更符合实际。对于坊间反映的一些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尽快作出解释,以释众疑。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日前会见行政长官李家超时,指出特区施政需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稳妥推进各领域改革,抓具体、重实效”。环保政策同样要“抓具体、重实效”,一件一件抓落实,要让市民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政策才能事半功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