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后,接受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访问,进一步阐述其未来的施政重点、改革理念,回应社会上对一些新政策的关切。李家超展现出推动改革的坚定信念,处理棘手问题的清晰思路,为民谋福祉的责任担当。他特别强调“不喜欢空谈,要做成事”,凸显了特区政府迎难而上、善作善成的施政新风貌,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未来的信心。
这是李家超任内的第三份施政报告,继续贯彻习主席对香港的“四点希望”,同时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要求。百年变局之下,香港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改革消除发展中的堵点难点,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内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下,香港只有更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才能发挥香港所长,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同时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毋庸讳言,“改革”在香港仍然是一个新概念,人们对香港“为何改”、“改什么”、“如何改”也有不同意见。譬如,有人认为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改革举措不够彻底,也有人担心改革可能“流于空谈”。香港是多元社会,有各种看法不足为奇。李家超近日一再阐述其改革理念,提出改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革是为了治理的提升,不是为改而改;改革要有系统观、辩证思维、张弛有度等等,这对消除分歧、凝聚共识大有助益,特区政府推动改革也会事半功倍。
从施政报告对一些有争议政策的处理,不难看出特区政府做了大量准备功夫,有清晰理念。以削减烈酒税为例,引起可能会鼓励市民饮酒、有损健康的疑问。其实,烈酒税分两层实行,属平行做法,坊间对有关政策的反弹主要出于误解。以进口价为250元的烈酒为例,减税前税项为250元,减税后的税项是205元,实际上只减少45元,对市场售价影响不大。李家超指出,削减烈酒税不是鼓励市民饮酒,而是为了推动高端烈酒贸易。而这也是香港提升国际贸易中心的一个措施。经此解释后,社会反对声音大为减少。
再如“㓥房”问题非常棘手,过往的历届特区政府都不敢触碰。但㓥房问题关乎市民福祉,更影响社会和谐,不能坐视不理。李家超政府迎难而上,首次将㓥房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更提出路线图和时间表。首先是为㓥房订立标准,其次是登记,合标的改名为“简朴房”,不合标的必须整改,否则面对法律风险。如此一来,社会上的劣质㓥房将被取缔,而有关住户可以特区政府提供的“简约公屋”来安置消化。加上设立缓冲期,相关持份者有充分时间作出因应。困扰香港很多年的㓥房问题终于出现解决的曙光,突出地反映了李家超式稳妥改革的风格:既有解决难题的决心,更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改革必然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阻力不会小,困难不会少,但李家超充满信心。这信心来自香港有国家作靠山,来自过去两年的政绩,来自市民的支持,也来自国际社会的共识。两年来,香港竞争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五位,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重回第三位,重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宝座,而投资环境、国际贸易、商业法则等评分继续保持世界前列。同一期间,香港居民月收入增加一成、职位增加十万个、公屋轮候期缩短半年。而人才企业纷湧而至,更是用实际行动为香港投下信心票。
这一连串亮眼的成绩,既让“唱衰”香港者打脸,也证明特区政府想办事、能办事、办成事。香港社会各界要更加团结一致,坚定支持特区政府实施改革,进一步推动香港由治及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