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局局长何永贤表示,自2020年以来,30岁或以下人士申请公屋数字减少22%,新增申请下跌一半,青年购买资助房屋占了较大比例。这一数据反映本港房屋问题有所纾缓,随着供应量增加,正逐渐消化市民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年轻人不再为了住公屋而选择“躺平”,而是将目光转向资助房屋甚至是私楼,这会提升他们的奋斗精神,增加向上流动的机会。
香港楼价已经连续多年高居全球最难负担排行榜之首,租金同样沉重。另一方面,若是申请到租金低廉的公屋,便不再需要省吃俭用,人生似乎少了一大烦恼。不少年轻人为逃避“做房奴”或“捱贵租”,将申请公屋当成人生目标,年满18岁便申请公屋的并非个别。2023年公屋轮候册上的申请宗数是20年前的2.5倍,当中超过四成是非长者一人申请,年龄中位数是32岁,其中四成拥有专上、大专或以上学历。房委会资料则显示,30岁以下具大专或以上学历申请者比率,过去10年间由33%激增至52%。
为了满足申请公屋的资格,不少年轻人拒绝升职加薪,也不储蓄,“今朝有酒今朝醉”。有年轻家庭为了满足申请资格,夫妻一方选择不工作。在最基层家庭成员中,无业的比例甚高。
大批高学历的年轻人为住公屋而放弃奋斗,选择了“躺平”,这是一种扭曲的人生观,于个人很可悲,也是不健康的社会问题。这一现象引起了特区政府的高度关注。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回应有关问题时表示,年轻人不应该为了住公屋而放弃发展可能性,他鼓励年轻人努力追梦。
其实,公屋申请呈现高学历年轻化倾向,固然是高楼价、高租金所致,也反映房屋政策有优化空间。现行房屋政策有两个“七三比”,即新增土地的七成用来建造公营房屋,三成兴建私楼;公营房屋中,公屋占七成,三成为居屋。公共资源大量向公屋倾斜,造成“夹心阶层”的住屋选择减少,绿置居和居屋常常录得数十倍超额认购、“中签率堪比买六合彩”,常成为热门话题。由此可见香港公屋“供不应求”现象的背后,未必是缺少公屋,而是当大量不应该享受公屋的人士也申请公屋,则不管建多少公屋都无济于事。
为什么过去4年间申请公屋的年轻人明显减少?原因是政府增加了房屋供应,加上收紧公屋富户政策,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年轻人放弃申请公屋,转向置业。资助房屋价格低于私楼,成为他们的最优选择。舆论亦建议,特区政府应增加资助房屋的供应量,提升资助房屋中分配给年轻单身人士的比例。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特区政府提出进一步完善置业阶梯,检讨十年房策中的公营房屋项目,目标是把公屋和资助出售单位的比例由现时的七三比,逐步调整为六四比,大方向完全正确。
香港有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而房屋问题是其中的荦荦大者。有恒产者有恒心,房屋问题不仅是居住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必然是朝气蓬勃的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反过来说,如果大批人士没有适切居所,越来越依赖公屋,而年轻人想成家立业却困难重重,势必衍生许多问题。前些年香港社会的风风雨雨,与房屋问题有莫大关系,这已是共识。
年轻人是香港的未来。中央高度重视香港年轻人的福祉,关心其学业、就业、创业和置业问题,共建大湾区为香港青年提供了新的发展天地。特区政府也要再接再厉,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包括力助他们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