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发展创科还是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广东创科奇迹系列评论之一

2024-10-28 05:01: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广东省创造了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占全国一半、高新企业数量连续八年全国第一的奇迹,深圳的国际专利申请量更是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广东的大学并非全国最强,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重要科研院所也不是全国最强,先天条件不足却能取得如此神奇的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企业担当创科主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香港正全力发展创科推动经济转型,广东的成功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启迪。

  拥有多少家世界级的创新企业,是判断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硬指标。在这方面,有中国“硅谷”之名的深圳市实力超群,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8万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5家,国家技术创新企业20家。在最近公布的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深圳有298家入选,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培育数量突破1000家。如群星璀璨的创科企业,是深圳创新动能澎湃的根源。

  有人总结出深圳创科企业的“6个90%”,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地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一言以蔽之,企业是创科主体,所有的创新要素配置均围绕着企业来布局;企业家是创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每一个成功的创科企业背后,都有一个或数位眼光远大的领导者。

  华为的成长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当初是代理香港一家企业模拟交换机的毫不起眼的小企业,如今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全球超过20万名员工、实际年销售收入逾7000亿元的全球领先的电讯巨头。最近十年来,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高逾一万亿元,国际专业申请量连续7年排名全球第一。华为的掌舵人任正非成为国际风云人物,其一言一行都受到高度关注。至于互联网巨擘、且贵为香港“股王”的腾讯,其创办人马化腾曾“自我揭秘”表示,上世纪末到访香港首次接触到互联网概念。

  包括华为、腾讯、大疆等在内的广东创科企业,与香港都有一定的渊源。香港曾是其学习对象。事实上,香港在发展创科方面的条件比广东优越得多,包括市场与国际接轨、大企业掌握大量资源、拥有五所全球百大的院校等,但可惜的是,香港的这些优势并未能转化为创科实力,至今没有培育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科企业,新兴产业对整体经济贡献的比例也非常有限。正如有人指出,香港来来去去不是地产就是金融,这样的状况数十年未改变。

  诚然,“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有其特殊性,与广东的发展不能直接比较。香港是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决定资源分配,商家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第一要务。多年前香港曾掀起创科热,但在亚洲金融风暴打击和科网股灾之下,高科技意味着高风险,不少企业宁愿继续从事收入稳定的传统产业。事后来看,香港错失了发展机会,这与一些企业急功近利、未能洞察创科先机,有着莫大的关系。

  香港在蹉跎多年之后,如今已奋起直追。新一份施政报告聚焦创新产业、新质生产力,而广东走过的道路也给了香港信心,更何况香港发展创科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当然,香港创科前景如何、发展得快不快,最关键还是要企业界发挥主体作用,更加积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叠埋心水”增加在创科方向的投入和部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