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成为内地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既离不开企业家们的大胆创新和艰苦奋斗,更离不开当地政府在推动创新方面的积极有为,为企业创造宽松环境并提供优质服务,体现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的有机结合。香港积极推动创科发展,广东经验可供参照。企业界发挥主体作用和特区政府主动作为,双剑合璧,必能事半功倍。
广东是内地改革开放的示范地,较早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这是最大的“有为”。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顶层设计,在对各种产业趋势做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精准制定扶持政策。以深圳市为例,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极具前瞻性,助力创科企业抢占未来赛道,直接催生出一大批创科巨头。
其次是资金支持。创科是高投入、高回报同时也是高风险的产业,广东省肯下血本。以深圳市为例,立法规定不低于30%的市级科研经费必须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在全国是最早的,为科技创新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在政府带动之下,企业积极响应,目前深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880亿元人民币,已经连续8年两位数增长,占GDP的比例由2014年的4.02%,提升至2022年的5.81%。莫说领先全国各地,就是放眼全球也是最高之一。这些投入已获得丰厚的回报。
其三是做好服务。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无微不至。特别是在批地方面,效率惊人。深圳南山区是创科企业云集之地,各大企业都在此建立了研发基地。一些企业发展壮大了,原有土地不够用,就向外拓展。华为在东莞松山湖建立新总部,由12座欧式小镇组成,总面积达126万平方米,可容纳3万研发人员,与在深圳的占地面积相当,这展现了广东的大气魄。
说到批地,由大疆到中芯国际,都曾有意在香港发展,但由于土地方面未能满足需求,只能捨港而去。疫情期间,也有一家在本港上市的药企,本欲投入巨资建立一体化服务中心,结果因为谈不拢而“肥水流向别人田”,曾在本地引起热烈讨论。事实上,对比广东省的成功之处,不难发现香港前些年之所以失去创科先机,其中一个痼疾,就是政府死守“小政府大市场”的框框,自缚手脚,不敢作为。所谓香港“单靠金融业就能养活一千万人口”的说法,也反映政府部门缺少对国际大势的了解,盲目自信。
香港的情况近年已明显改变。特别是本届特区政府上台以来,高度重视创科产业,为此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拨出资源。在前两年的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李家超推出两个百亿元级的创科基金,展现了大手笔。新一份施政报告再次加码,宣布设立百亿元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成为母基金,加强引导市场资金投资于战略性产业。
就在昨日,特区政府宣布人工智能政策宣言,为国际参与者来港发展创造了条件。证监会则推出香港金融科技生态圈发展愿景,聚焦构建数字资产交易平台,预计年底将发出第一个正式牌照。在为创科企业批地方面,特区政府也走出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有意让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设计建造……
当然香港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借鉴广东经验时不宜照搬照抄,而是要因地制宜。但不管怎么说,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有机结合,应该是香港发展创科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