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多管齐下应对劳动力不足

2024-11-15 05:01: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劳工及福利局昨日发布“2023年人力推算报告”,指出本港目前劳动力短缺5万人,5年后的2028年短缺将增至18万人。报告敲响了警钟,劳动力不足“水浸眼眉”,影响深远,特区政府需要从长远着眼,多管齐下,在有针对性引入海外人才及外劳的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强化科技应用。

  香港劳动力不足由多方面原因造成。首先是人口老化加速,长者人口在过去50年增加逾7倍,现时占总人口比例超过两成。越来越多人进入退休之龄,而新一代出生率低下,劳动力供应自然减少。其次是疫情加上其他因素,香港劳动力连跌3年至350万人,去年初香港经济进入复苏轨道,对人力需求上升而供应紧张,绝大部分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力短缺。部分劳力密集型行业,如建造、城市运作、医疗保健、旅游、零售等行业,缺口都达5000人。创新科技业对人力需求更殷。据推算,5年后,问题更加严峻,约10个行业的人力缺口将超过1万人。

  劳动力不足对香港经济发展、社会运转所带来的冲击是广泛而深远的。面对燃眉之急,引入外援是最简单亦立竿见影的方法。从特区政府各项引才计划反应踊跃、聘用外劳也有大批人应聘来看,香港在这方面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有理由相信,将有更多人才源源而至,有关行业也会继续向政府申请增加外劳名额,有助弥补部分人力不足。

  但另一方面,引入外劳只能是辅助措施,并非解决人力不足的根本之策。就香港实际情况来看,除了容易引起与本地工人“争夺饭碗”的担忧,安置也是一项棘手难题。不同于大量外佣通常住在雇主家中,外劳需要另外安置,住所难觅。近年香港楼市下跌约3成,但租金不跌反升,这显然是外来人员租楼所带动,因此增加了本地“无壳蜗牛”的经济负担,加剧了本港房屋问题的严峻性。更何况,劳动力不足是全球性问题,引入外援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可能将解决人力不足的希望寄托在外劳身上。挖掘本地潜力,加强教育培训,更显紧迫。正如不少人注意到,香港人口就业率低于周边地区。以新加坡为例,人口不过600万,比香港少150万,但新加坡的就业总人口却高于香港。换言之,当“白发司机”成为香港一道风景线之际,其实大量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处在无业或不充分就业的状态。将这些人口甄别出来,发动起来,加以适当培训,其实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当然,这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才能奏效。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是AI大显身手的时代,机器人取代人类的部分工作乃是大势所趋。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行业,劳力缺口往往最严重,恰恰也是机器人发挥用武之地且争议最少的地方。现时香港不少场合开始使用机器人,茶楼送餐、电子点餐、楼面清洁等是最常见的。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也可节省部分人力。在这方面,香港可因地制宜,增加更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促进产业多元化、向高增值发展,是香港的发展方向,同时不失为解决人口不足问题的方法。高增值产业往往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人不多。香港必须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因此多了一个理由。

  特区政府暂时提供的是5年后劳动力不足的情况,10年后或20年后,有关问题只会更为严峻。香港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更要着手制订长远人口政策。特区政府在提升人口出生率方面已采取一些鼓励措施,未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码推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