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昨日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列明香港园区将以两个五年计划推动,目标是2030年深港园区形成协同机制,到2035年形成“全面发展格局”。纲要就香港园区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涵盖深港两园人员、物资、资金和数据的过河流通,方向明确,措施可行,堪称香港推动创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面积约87公顷的河套香港园区,是香港打造创科生态圈的重要一环。纲要提出园区循四大发展方向,包括“打造世界级产学研平台”、“营造全球创科资源汇聚站”、开辟制度与政策创新试验田”。就园区具体建设而言,纲要建议以功能区块形式划分,设有“生命健康科技区”、“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区”以及“新科技与先进制造区”。还将提供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及人才住宿区、小型都市生活等配套设施。
事实上,由于园区基建规模庞大、未来人员众多并涉及跨区合作,纲要以顶层设计的模式,阐明香港园区的重点发展方向、策略和目标,这对加快园区建设及推动“一区两园”沟通合作,具有重要引领意义。
在涉及科研合作方面,纲要提出不少建议。预计日后有大量科研人员早出晚归往返港深两地,特区政府计划在河套合作区东西两侧,建设两条跨河行人桥梁,直接连结两个园区。为加快通关,政府拟推出“白名单”模式,即有关人员预先登记,辅以“人面识别”手段,毋须出示身份证就可以“无感通关”,这与昨日率先落实的深圳湾口岸新通关模式相仿。
又如在物资流通方面,将设有“绿色通道”,简化科技物资和设备出入境手续和审批程序,并利用无人低空运输工具,令物资快速跨境流动。在资金流通方面,将与内地探讨内地企业跨境调拨资金的措施,支持两个园区产业项目进行相互融资,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包括税务扣减。纲要还提出,积极推动将“港资港法”、“港资港仲裁”扩展至整个合作区。
纲要内容广泛,高屋建瓴,亦有具体细节描述,为未来的园区提供了相当清晰的画面。当然,画好蓝图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落实落地才是真正的挑战。深港合作区的两个园区是协同发展,在很多环节上离不开深圳方面的配合。以在合作区建造跨河行人桥为例,落点在哪、以什么方案建造、成本如何支付等具体事务,都要与深圳方面提前做好沟通协调。在资金、人才、物资、生物基因等跨境流通方面,同样离不开双方的合作无间。港深两地已有很多沟通渠道,未来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专班对接探讨。
还需要指出的是,相对河套区深圳园区建设,香港园区已经落后。国务院早在去年八月已公布深圳园区的发展规划纲要,比香港早了一年多。目前,深圳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大楼林立,有不少创科企业和人员进驻,充分展现了“深圳速度”。相比之下,香港园区直至今年底才会有第一批次的大楼落成,明年正式进入运营阶段,至于第二期发展仍在规划之中,必须急起直追。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香港的河套区建设蹉跎了二十多年,直至近年才正式提上日程。李家超政府上台后,园区规划、建设速度明显提速,引入的重点企业名单不断扩大。河套区建设是香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正在重塑香港未来。特区政府必须全力以赴、加速推动。当然,这需要各方面充分配合,工商界及企业家更是要发挥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