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早前在上海推介北部都会区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时,形容北都相当于上海的浦东,河套则相当于浦东的东方明珠塔。这个比喻生动形象。事实上,北都对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有如当年的浦东之于上海。而上海等内地城市使用“片区开发”模式,引入更多市场力量,以多种形式推动创科发展,也为香港北都建设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特区政府早前公布的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勾勒了北都四大区域,各有不同的策略定位和发展主题,包括“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及“蓝绿康乐生态园”。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北都将试行“片区开发”的构想及一些细节。现时已物色三个片区,每个占地约10至20公顷,分别位于新田科技城、洪水桥/厦村和粉岭北三个发展区。发展局将于年底前为三个片区的开发展开市场意向调查,争取明年内为首个片区正式招标。
北都发展规划有别于传统的卖地模式,不是发展商买地后就建房子;也有别于传统的科学园模式,不是由政府建造实验室、办公楼等,让企业租用。“片区开发”涉及创科研发、现代物流、公共场景以及工作和生活的设施配套,规模宏大,复杂得多,也需要更多投资。内地在这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早年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九十年代的上海浦东开发,以及近年各地方兴建的创科园区,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由华为主导的“片区开发”颇具代表性。多年前华为将总部由深圳迁往东莞,绕着松山湖打造了一个充满欧陆风情的创科小镇。华为上海“练秋湖研发中心”月前完工,占地2400亩,总建筑面积逾2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是集企业办公、研发中试、技术孵化、生产服务和配套居住等多元化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产业社区,其中有大学城、广场小镇、山顶聚落、森林小镇等等,单是人才公寓就有数千套,由小火车及环路连接。这是华为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设计建造的,规模之大,超过了微软和谷歌的美国总部。
“片区开发”与其他基建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需要给予私人企业以相当大的自主权,以融入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创新思维,政府的功能是配合、审批、监管以及提供周边的公共设施等。现时特区政府的公私营房屋供应比例为“七三比”,考虑到北都建设需要大量高端人才,未来住宅将以私人楼及人才公寓为主,因此在土地发展政策方面,有必要作出调整。
片区开发也是香港的现实需要。特区政府连年财赤,在投资方面受到限制,而“片区开发”模式主要是引用市场的力量,弥补了政府库房缩水的不足。事实上,香港是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家富于开拓创新精神,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发展北都方面正好大展拳脚。上月底,包括本地企业、外资及国企在内的近百家企业应邀考察北都,签约承诺支持北都建设,其中更有35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涉资逾千亿元。这次活动,可视为对“片区开发”模式的一次预热。
北都发展大可采取“拿来主义”,向内地取经。引入在内地有片区开发经验的创科企业,可驾轻就熟,少走弯路。当然,“一国两制”之下,香港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土地供应、创科发展方向等与内地城市也有不同,因此香港的“片区开发”模式必然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最终将走出一条符合香港实际、具有香港特色的北都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