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昨日正式通车运行。同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香港举办,签署了3份合作备忘录。大湾区加强互联互通,深化合作,为湾区发展带来更强动能,也为全球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香港要更好发挥“内通外联”独特优势,积极创新求变,为助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指出“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迎来了最好发展时机。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日新月异。昨日开通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跨海通道重大工程。项目通车后,珠海至江门的通行时间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拓宽了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香港与粤西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进一步便利港人北上旅游、工作、投资和生活。
大湾区在加强基建“硬联通”的同时,在制度对接、规则衔接的“软联通”方面也持续深化。今年中央相继推出各项深化大湾区合作举措,包括优化大湾区理财通、扩大相互投资产品的范围和投资者的额度等。本月起,中央恢复扩大深圳居民“一签多行”来港措施,支持香港旅游业发展,促进更多商务和人员往来,在提振香港经济的同时,亦强化了大湾区的互联互通。
昨日召开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就进一步拓展大湾区合作与发展的机遇作出有益探讨。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在致辞中提出几点建议,包括进一步强化互联互通,持续优化口岸功能和布局研究,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不断完善港车北上等政策,稳步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以及进一步扩大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等试点,建立大湾区标准的确认机制等。在推动大湾区创科联动方面,高云龙建议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力度,促进大湾区传统产业升级。
当前,国家致力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加快推进电讯等服务领域的开放,让在华投资的各国企业更加愿意扎根中国。
国家推进高水平开放,香港国际化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香港吸引力也获得更大提升。今年香港重回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行列,再度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竞争力也上升至全球第五位,这也反映香港的营商环境广受国际认同。同样令人振奋的是,过去一年赴港投资的海内外企业数目均创出新高,反映香港是跨国企业设立和扩充业务的理想地点。稍后特区政府将公布相关数字,令人期待。
不管国际环境如何变化,香港继续是投资兴业的天堂、成就梦想的地方,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有国家作靠山,有中央的全方位大力支持,以及“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展望未来,香港要主动作为,进一步发挥“超级联系人”及“超级增值人”角色,以共建大湾区为基础,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在助力更多内地企业“走出去”、更多海外企业“走进来”的过程中,体现香港价值,实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