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红花岭郊野公园早前开放,这里成为游客远足打卡的又一热门景点。与红花岭山脉相连的深圳最高峰梧桐山,则是深圳市“山海连城”生态融合区的中心节点。香港与深圳两地加强在建设生态走廊方面的合作,不仅为两地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更可打造“双城游”模式,提升整个大湾区生态游的吸引力。
香港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位于新界东北边陲的红花岭一带被定位生态游发展区。去年三月,红花岭成为香港第25个郊野公园。去年十一月,红花岭公园正式开放。这里拥有壮观的景色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保存不少战时遗迹和重要文物,包括列为二级历史建筑的“麦景陶碉堡”。莲麻坑矿场则是本港矿业史上最大规模的采矿系统之一,现时成为蝙蝠栖息地,上月底已变身博物馆对外开放。
深圳市高度关注香港红花岭公园的建设,因为红花岭与梧桐山风景区属于同一山系,溪水相通,两侧均有天然的自然保护区,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既相关联系又各具特色。大梧桐生态融合区是深圳“山海连城”计划“一脊一带二十廊”山脊翠脉的中心,涵盖了“鹏城第一峰”梧桐山、“深圳大水缸”深圳水库、“都市翡翠”仙湖植物园,拥有多条特色山径,商业丰富,交通完善。港深联手推动红花岭─梧桐山旅游,可谓强强联手,相得益彰。
去年八月,两地政府签署《“深圳梧桐山─香港红花岭生态廊道”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强调以框架协议为契机,双方在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领域开展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广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同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红花岭公园开放时,深圳市政府再次表达意愿,希望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规划和标准衔接、美丽河套建设、城市生态空间优化等领域继续加强合作。
事实上,香港人热衷的行山活动领全国风气之先,近年越来越多内地客来香港行山,其中深圳居民最多。行山打卡成为香港旅游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亮点,充分体现“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特色。另一方面,深圳梧桐山也是港人跨境行山的其中一个热点,与梧桐山毗连的仙湖植物园和深圳水库,也成为港人北上休闲的热门目的地。两地居民在山水相连、自然相近的共同探索和体验中,提升了对共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意识,深化了彼此感情纽带以及对血脉相连的认知。
港深两地在跨境旅游合作方面的空间广阔。譬如说,占地380公顷的米埔是香港最大的湿地保护区,而与米埔相邻的深圳福田湿地保护区面积逾920公顷,比香港湿地大得多。对候鸟及其他湿地动植物来说,是没有行政区界限划分的。香港保护湿地及其自然生态多样性不是孤立的,与深圳方面加强合作可以发挥更佳效果。
又譬如红花岭之下的沙头角海域,深圳一方是盐田港,与香港印洲塘相连。印洲塘风光旖旎,曾被评为香港第十大美景之一,至今尚未开发。上届特区政府曾考虑过与深圳方面合作,在这一带水域建立水上乐园之类的设施,这将为香港提供新的旅游资源。
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关乎香港的未来。香港与深圳在跨境合作方面潜力巨大,领域广泛,包括河套区的创科合作、红花岭的旅游合作等,恢复及扩大深圳“一签多行”已为香港带来实惠。进一步加强跨境合作,可为香港发展经济注入更多动能,创造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