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善用“两制”之利 推动湾区一体化发展

2025-02-13 05:01: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日前到横琴、前海、河套等大湾区合作平台调研考察,并就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澳门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发展和北部都会区建设与香港特区官员深入交流。共建大湾区关乎香港的未来,而北都建设则是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站在国际变局与国家发展的交汇点上,识变应变求变谋变,打开新局面。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推动经济协同发展。去年底,习主席在澳门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使命”。这一重要论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卷轴上,标注了“一国两制”实践的时代坐标,饱含对港、澳的殷切期待,为香港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需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结合好三地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依托深圳的科技产业、广州的科研资源、香港的国际化优势,进一步打造好广深港科技走廊。在金融互联互通方面,大量内地优质企业通过来港上市走向国际市场,而在深港通、沪港通、ETF等政策加持下,进一步深化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领先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地位,也为外资进入内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提供了渠道。更别说随着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建成,为港人北上就学、就业、创业、安老等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提升了港人的生活质素。

  共建大湾区需要突破三地法律、行政、标准的差异,加快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是关键。内地城市的强项在于低成本、高产出,而香港的优势在管理,大家各擅胜场,正好取长补短。在大湾区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哪一“制”有利,就用哪一“制”;谁的方法管用,就用谁的方法。古人说,“圣人典范”并无一定之规,成圣没有固定的途径,共建大湾区也要破除不合时宜的成规陋见。大家为着一个目标,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就能事半功倍。

  大湾区共有11个城市,制度不同,发展不平衡,这些都是客观存在,做好内部协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仅着眼于地方利益,更不能被利益集团所绑架。其实,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角度,大湾区各方不存在所谓地方利益。彼此休戚与共,利害攸关,是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大湾区发展得好,就是香港发展得好。香港发展得好,也会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动能。放下小我才能成就大我,放下各方的小利益,才能成就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大利益。

  就香港本身而言,北部都会区建设是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河套园区更是重中之重。不破不立,不塞不流,建设北都千头万绪,最重要的是勇于改革,敢于破局。在土地政策上,在产业布局上,在引进人才和企业上,都需要展现新思维。事实上,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谋划之年,国家将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香港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在大湾区建设的大框架下,更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国家的大项目大工程,就能在推进大湾区建设和助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更好发挥香港独特价值,展现更大作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