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蛇年,内地经济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香港特区也在全力以赴,迎头赶上。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表示,早前夏宝龙主任在大湾区调研,落实习近平主席澳门重要讲话精神,为香港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路径。李家超要求特区政府官员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紧迫感,敢于改革破局,加快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李家超管治班子上任伊始,就提出“提速、提效、提质、提量”、“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目标,体现了改革意识和责任担当。两年多来,特区政府在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方面推动不少改革举措,展现新风貌,成绩有目共睹。比如全力抢人才、抢企业,已结下纍纍硕果;加快拓土建屋,公屋轮候时间不断缩短;推动北部都会区建设是重中之重,特区政府不仅推出蓝图,更有具体的路线图;在加快融入大湾区建设方面,推出一项项具体政策。
但毋庸讳言,香港在发展速度方面与时代要求及民意诉求尚有一段距离,一些领域仍然存在的议而不决、决而难行的问题。举例说,生命科学是香港的优势,也是创科发展方向,施政报告提出支持成立第三间医学院,受到民意热烈欢迎,而科大、理大、浸大都在全力争取。但有报道称预计今年上半年才能完成意见收集,年底才有决定,医学院计划并无明确的时间表。加上特区政府为应对财政赤字,有可能减少对教育的拨款,更令人担心筹建第三间医学院的进度或会受到影响。
在一些基建项目方面,因程序繁琐而费时失事早就备受诟病。有关部门近年积极引入高科技,并精简流程,加快了建设速度,但与周围城市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全长8公里的深圳妈湾隧道早前通车,该工程极为复杂,深圳方面为加快施工引入了全球最大的盾构机,建设时间不过5年,今年初已经启用。反观香港的一些交通设施,工程难度并不高,但往往多年都无法成事。再看澳门横琴轻轨线,2021年动工,2024年通车,前后也不过4年。另一边厢,香港九龙东的轻轨线已筹划十多年,至今仍在纸上谈兵阶段。
河套“一园两区”是大湾区创科建设的重要平台,更是体现港深两地办事效率的风向标。当深圳园区早就高楼林立、有大批创科公司及人员进驻之际,香港园区仍有不少荒地,最快今年才有三座大楼落成,对比鲜明。
“香港效率”是香港金字招牌之一,要让这块招牌继续闪光发亮,就必须不断打磨。香港各界需要及时破除不合时宜的理念、做法、范式,在坚持法治思维底线的前提下,以敢办事、能办事、办成事为原则,这也是爱国者治港新时代的应有之义。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朝纵深演变,香港经济转型进入关键阶段,面对不少挑战和困难,香港各界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国家高质量发展风起云涌,由黑神话悟空、宇树机器人、大模型DeepSeek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近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正在改变全球的发展格局,也为香港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要将机遇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必须发挥好香港的独特优势,打破按部就班的工作作风,敢想前人之不敢想,敢说前人之不敢说,敢做前人之不敢做,以新思维、新路径、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破局改革,时不我待。要破的不仅是有形的陈规旧俗的局,也是无形的思想意识上的局;改革,不仅要改变固有的一套程序制度,也要改革习惯思维、路径依赖。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奔驰,香港才能早日实现由治及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