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日表示,政府不再希望过分依赖卖地收入,而是希望发展经济,利得税、薪俸税等收入更为重要。事实上,新一份财政预算案配合施政报告规划的蓝图,多元发展经济,聚焦发展创新科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此推出一系列措施,这是今次预算案的最大亮点,展现了特区政府带领社会各界突破传统思维和路径依赖、全力推动经济转型的决心。
土地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资产。早在港英时代,香港便依赖出售土地使用权为库房创造收入。香港回归祖国后,土地收入仍然是库房的一大来源,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卖地收入仍然占政府财政收入的两成左右。更不用说,与房产交易相关的印花税等税项,也为库房作出重要贡献。香港的很多基建,也是以房地产作为重要融资手段,市区重建、铁路建设、启德体育园等计划,都是依此模式推进。近年西九文化区陷入财政困境,无奈之下,最终也是通过卖楼来维持营运。
出售土地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统计数据。事实上,房地产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也是市民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因此导致的高地价、高楼价、高租金也推高了香港生活和营商成本,压抑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损害了香港的经济竞争力,也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素。特区政府很多年前就有意发展创科产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可惜一直进展缓慢,一些创科项目甚至变质为地产项目,足以反映香港摆脱对土地收入依赖之难。
香港曾经是创新的摇篮,曾率先利用NFC技术发展出八达通,这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电子支付手段。腾讯创办人马化腾亦曾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来香港时,才首次接触到互联网概念。可惜,由于香港社会长期“泛政治化”,特区政府施政阻力重重,加上香港社会不少人沉醉于从房地产、金融业赚快钱,不思进取,令香港在“互联网+”时代迷失了方向,错失机遇,在产业转型方向步履蹒跚,很多领域被周边城市超越。香港昔日的一些金字招牌,逐渐变得暗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香港到了不能不变革的关键时刻。一方面,地价受经济大环境影响甚大,收入并不稳定。过去几年间,香港楼市萎靡,累积下跌近三成,发展商对后市信心不足,政府土地拍卖一再流标。去年的财政预算案估计未来一年卖地收入为330亿元,结果连一半的目标都没有达到,连带楼市印花税收入也减少,这是造成香港财政巨额赤字的一大原因。
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为代表的创新产业正在重塑人类的未来。“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国际创科中心新定位,特区政府“抢人才”、“抢企业”成效显著,北部都会区建设稳步推进,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科创合作持续深化。特别是,DeepSeek大模型、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蛇年春节大放异彩,有如一声春雷震惊世界,也让香港社会充分认识到创科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进一步坚定了香港要改革破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过分依赖土地收入不可持续,可谓是香港社会的共识。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凸显特区政府改革破局的决心,虽然破局意味着阵痛,形成创科生态链也不会一蹴而就,但路虽远,行则将至。香港发展创科有很多独特优势,只要发挥好“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抓住内地高质量发展万马奔腾带来的机遇,用好中央惠港挺港措施,香港完全有能力在创科领域迎头赶上,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