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昨日公布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方案,涵盖所有收费项目,同时优化费用减免机制及增设全年收费上限,明年开始实施。收费改革旨在让有限医疗资源得到合理运用,这是因应人口老化挑战的必要之举,是确保公营医疗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体现了政府迎难而上改革破局的勇气担当,相信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
现时公营医疗服务由公帑大幅资助,比例高达97.6%,市民负担的费用占比极低。由于香港人口老化,医疗需求增加,医疗设施成本上升,公营医疗开支快速增长,越来越成为难以承受之重。2015年公营医疗的经常性开支不过500多亿元,上月发表的新一份财政预算案相关拨款已超过1200亿元,即10年间增幅一倍以上,远远超过同期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考虑到未来香港人口老化加剧,费用还会直线上升,库房势必难以为继。特别是在特区政府连年财赤之下,要避免公营医疗体系崩溃,改革势在必行。
公帑对公营医疗的负担极高,在为市民求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衍生一些副作用,养成对公营医疗的依赖。部分市民不管大病小病,稍有不舒服就去公院,造成急症室长期人满为患,轮候时间越拉越长,病床使用率经常超过100%,因此引发不少矛盾。急症室主要是为重病及重伤者提供生命支持和医疗服务的,如今变成一般的门诊,约一半求诊者其实不属于急症状况,更有人因半夜“脚痕”而求助于急症室,这是明显的滥用。急症室收费调整由现时180元划一增至400元,与私家医生收费相若,相信可以将部分求诊者分流至基层医疗机构。公院急症室的压力因此减轻,可回归原有的功能。
今次收费改革的核心是能者共付、轻症共付、循序渐进,目标是在5年内将公帑对公营医疗的负担比例降至90%,每年因此增加的30亿元收入,也将全部拨归医疗用途。环顾全球各地,公帑对公营医疗的承担比例各有不同,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新加坡,公帑支出仅占一半左右,德国、法国约70%至80%,而北欧高福利国家的比例可达90%。换言之,香港公院增加收费后,公帑支出仍与北欧地区相当,这体现了特区政府对公共医疗的承担不变。
但收费改革并非一味加价,而是有加有减。首先,急症室对危重病人零收费;其次,优化费用减免机制,放宽申请资格及涵盖范围和期限,预计合资格受惠人数由现时约30万人增加至140万人;其三,加强危重病人药械保障,放宽安全网申请资格,让更多中产收入家庭的病人可获安全网资助购买自费药械,现时获部分资助的病人亦可获得更多资助。
更重要的是,增设每年1万元的收费上限。举例说,一位心脏病患者接受手术,私家医院收费约150万元,现时公院各种收费加起来是一年约4万元。新收费制度下,1万元封顶(自费药械除外)。收费改革一举扭转了现时“轻病平、重症贵”的情况,亦不再出现小病高资助、大病要自费的问题,确保中产人士不会因为患重病而一夜变贫,基层民众不会因为没有钱而得不到适切的治疗,更符合公平正义。
让有限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运用,保障最多数公众的利益。收费改革体现了现届特区政府的良苦用心,更反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决心。香港公营医疗的问题存在多年,但由于改革涉及利益重新分配,阻力不少,以至于一拖再拖,现在已有姗姗来迟之感。但迟到好过不到,对市民大众来说,对政府改革的最大支持就是改变看病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