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善用公共休憩空间 管理要跟上

2025-03-27 05:01: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立法会昨日举行前厅交流会,发展局局长甯汉豪预告短期内将推出措施,便利商业地带的公共休憩用地举办活动,带动社会经济气氛。善用公共用地可提升社区生活质素,并营造“无处不旅游”的氛围,符合社会期待。要将好事办好,需要做好政策配套,强化问责,将良好的政策初衷转化为经济活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香港有大量的公共休憩用地,如公园、海滨长廊、广场与行人专用区、私人发展项目中的公共空间、街道及公共通道等。目前这些公共空间限制商业活动,首先是受到法规限制,在《城市规划条例》或地契中,公共空间被指定为休憩或公共用途,商业活动被视为偏离原有目的。

  其次在管理理念上,政府部门倾向将公共空间视为市民免费享用的休闲场所,避免商业化影响公平使用,亦担心商业活动带来人流拥挤、噪音或安全隐患,增加管理难度。至于由发展商管理的公共空间往往附带严格条款,禁止商业用途以维系物业形象及避免其他商户竞争。结果是,在人多地少的香港,大量公共空间失去商业价值,简直是暴殄天物。

  利用公共空间搞商业活动是国际惯例。到外国旅游时会发现,包括河边、海滨、街道旁的空地上大都设有商业设施,举办商业活动,吸引人流消费。就内地而言,曾经为了市容管理之方便而限制小商小贩,近年来为了搞活经济,已逐渐放宽限制。公共场所恢复了烟火气,特别是夜市非常红火,成为港人北上热潮的一大诱因。特区政府“见贤思齐”,有意让公共空间的业权人善用地方举办活动,这对提振零售业、旅游业都有帮助,工程界多了业务,政府也可以增加税收。何乐而不为?

  其实疫情之后全港十八区举办“日夜都缤纷”等活动,一些活动利用了公共空间。港岛及观塘等海滨地带,近来也增设了自动贩卖机等商业设施,还有食肆、酒吧等,甚至举办演唱会。政府进一步拆墙松绑,公共空间物尽其用,相信会提升商业氛围和社会价值,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但有一利必有一弊。放宽公共空间商业使用限制后,难免衍生一些副作用,如噪音及卫生问题,对环境生态也会有影响。当大量商业活动集中于某些热门地点,会损害其他地方尤其小型商户的利益。还有,过度商业化可能引致部分市民反感,认为公共空间失去公共性质。因此,特区政府在推动有关政策时需要有通盘的考虑、周详的计划,而加强管理无疑是第一位的。

  目前公共空间的管理部门有多个,如康文署负责管理大部分公共公园、休憩用地及海滨公园,发展局及规划署负责制定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屋宇署监管私人发展项目中公共空间合约的履行,地政总署处理土地契约及相关使用条款,食环署分管街头活动的卫生和秩序。有人担心,当公共空间举办商业活动出现投诉时,要么投诉无门,要么互相扯皮,问题难以解决。

  这样的场景人们并不陌生。例如当年因塌树事件而成立树木办,协调多个有份管理树木的部门,但不少人认为实际效果同政策设计有一段距离。事实上,有份管理的部门太多,条块分割得太细,在缺少统筹之下,就会出现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局面。在释放公共空间商业价值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这足以提醒特区政府,有必要思考权力架构的重组,强化问责,提升管理水平。改革永远在路上。在市场环境、社会氛围已然改变的今天,需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改革促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