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经济转型阵痛难免 创新求变赢得未来

2025-07-12 05:01: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来店舖结业事件接二连三,当中不乏数十年的老字号。以粤菜驰名、曾入选《米芝莲指南》的新斗记也顶不住时代洪流,其位于九龙湾的最后一间分店近日传出结业。但在结业潮之下,有百年老字号餐馆逆市扩张,有服装店以直播网购方式杀出了一条血路。从过去香港经济多次成功转型的历史来看,经济转型总是伴随着阵痛,其实也蕴藏着变危为机的转折点。

  《大公报》今日报道了逆市拓展的两个案例。一间于疫情期间开张的食肆,凭着轻奢室内设计及每年换三次新品菜单,成功吸引年轻人及家庭客。不受欢迎的菜式就更换,受欢迎的则成为常驻菜式,加上电子点餐、电子支付到外卖平台,由一间店发展到了如今的六间店。还有一家主打韩流的服装店,将地面舖换成楼上舖以降低租金,并以网购价格来打开市场,开设了多个社交平台,客户接触以过去的“一对一”,变成了“一对多”的形式,成功拓宽客源,闯出了一条新路。

  百年老字号莲香楼“死而复活”的故事更加令人津津乐道。疫情期间该食肆一度宣告破产,引起一片惋惜之声。但在新投资者接手后,莲香楼不仅重新开业,早前更跨海杀入尖沙咀酒吧区。24小时通宵营业、供应地道点心加上传统点心车模式等新招,吸引顾客如潮而至。三层楼的偌大空间,经常座无虚席。

  香港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有店舖开张也有店舖关门,本来是自然现象。特别是经济转型期,港人北上消费潮为不少传统行业带来挑战,高昂的租金更是不少店舖结业的直接导火线。有识之士呼吁业主“随行就市”果断减租“做旺个市”,的确是共赢之道。此外,消费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亦对传统行业构成压力,消费者逐渐走向网购,电子商务的兴起,迫使实体店思考经营模式。这些因素交织,一些无法适应变化的传统品牌难免陷入经营困境乃至关门执笠,那些识变应变求变的商家却可以逆流而上。

  回顾香港的经济发展史,产业转型一直是推动经济繁荣的关键。每次转型都伴随着危机和机遇,港人凭借灵活的市场适应力,以及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狮子山精神,成功将挑战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譬如,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内地改革开放大潮涌动,香港制造业成本上升而外移,当时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出现了结业潮。然而,香港快速转向服务业,发展金融、贸易及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奠定了后来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及物流枢纽地位。这些历史经验表明,危机往往是创新的催化剂。

  当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地缘政治日益复杂化,香港是挑战和机遇并存,而机遇大于挑战。首先,内地高质量发展,香港享有近水楼台之利。中央挺港惠港政策连续不断,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其次,科技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香港创新经济迎来了最好发展时机,亦赋能传统产业走向新范式;其三,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为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提供确定性和稳定性,在内地企业纷纷扬帆出海及国际企业争相分享中国大市场机遇的情况下,香港“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更加凸显。

  “一国两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香港最大的优势。那些对香港持悲观论的人已一再被事实打脸。香港的传统行业只要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在挑战中迎来勃勃生机。事实上,零售业销货总值在连续多个月下跌后,上月终于反弹,这说明唯有求变才能闯新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