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试周三放榜,所有考生都可以修改其课程选择。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香港经济快速转型的今天,不少考生和家长为专业选择而煞费苦心,希望未来的职业没那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成为大家的共识。其实,科技发展背后靠基础学科支撑,科技强国的底蕴是数学强国。港产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寄语特区政府营造更加开放的科研环境,为怀携梦想的年轻人提供有力支持,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这番由衷之言,为年轻人选择志向及特区政府推动创科发展,带来了很大启发。
香港人杰地灵,曾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毕业于中文大学数学系的丘成桐正是其中之一。丘成桐日前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时指出,198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改变了社会风气,大众对基础科学的热情骤降,香港科研发展陷入停滞。这些年来,香港以房地产和金融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虽然也提出加强高科技发展,但事实上数码港是科技概念的房地产项目。事实已经证明,用“做生意”的那一套理念去发展创科是行不通的。
近二十年来,香港的大学发展良好,汇聚了大量优秀教授,培养出了不少出色学生,国际排名也是蒸蒸日上。但也要看到,无论在声望还是学科实力等方面,香港各大学的发展仍有不少短板,与真正的“顶尖”还有距离。今年初,浙江杭州的创科“六小龙”横空出世,不少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何香港没有出产DeepSeek创立者梁文锋或宇树科技创办人王兴兴这样的科技精英?
丘成桐到深圳时,发现当地不少创科企业由香港年轻人创办,这些年轻人本来可以留在香港发展,但显而易见深圳有更好的条件让他们去成长。执全球无人机牛耳的大疆创立者在港科大毕业,最终北上深圳大展鸿图,这早已是人尽皆知的故事。可见香港的大学中有许多优秀人才,关键在于如何留住人才、人尽其才,让他们在香港快速成长、实现理想。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赋予香港国际创科中心的定位,对香港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单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就有近20个。特区政府近年大力抢企业、抢人才,结下纍纍硕果,北部都会区、河套香港园区、新田科技城等建设也在加快,香港创科发展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丘成桐建议香港应减少对科技创新的束缚,为富于创意的年轻人提供广阔空间。例如,在香港开办科技公司,若想获得政府资助,需办理繁琐手续。而在深圳,流程则简便得多,美国在这方面的限制更少,整个过程十分灵活,规则也很宽松,旨在鼓励大学生尝试。内地和美国的一些做法,值得香港借鉴。
当然,香港发展创科不能靠特区政府单打独斗,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和学术界都要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今年二月,丘成桐在特区政府全力支持下,于中文大学创立致真交叉数学科学院,吸收数学尖子,采用八年制学士博士培养计划,并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展开深度合作。致真学院的成立,既是香港培养人才的创新之举,也是丘成桐长期致力推动香港创科发展的体现,有机会成为香港培养杰出科学人才的又一个摇篮。不过丘成桐也对目前港生很少报名致真学院表示遗憾。
香港创科发展要有长远眼光,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有创新政策的支持。对香港学子及家长来说,在这变革的时代,更需要与时俱进,选择课程时展现长远眼光。只有将个人前途与香港发展、民族复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负韶华,更好地成就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