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届香港书展明日起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今年主题为“饮食文化.未来生活”,其间设有主题展区、国际出版村等展区,汇聚中外名家与书迷,并邀请多名艺术家探讨饮食文化的深层内涵。香港书展是亚洲文化界的盛事,也是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重要载体,如何在过去成功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将“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回归以来,香港书展规模不断壮大,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今已成为亚洲最重要的文化盛事之一。从吸引访客数量来看,近年已达到百万之众;从多元化及参与度而言,也是区内所罕见的,被誉为全球最成功的书展之一。来到今年,参展商数量较去年进一步上升,再加上今年书展主题具吸引力,且提供更多现代科技元素,有助吸引更多各地读者入场。香港作为中西文化荟萃之地,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书展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书展越办越红火,是“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的又一有力体现。
香港书展每年都有一个鲜明主题,凸显香港元素。譬如去年的主题是“影视文学”,旨在推广与影视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书籍,包括影视作品、剧本、电影文化和影评,切合香港曾拥有的“东方荷里活”美誉。今年书展以“饮食文化.未来生活”为主题,香港一向有“美食天堂”之美誉,探讨舌尖上的艺术以及现代科技如何重塑美食文化,对不同层面的读者都具有吸引力。两年的主题都很好地切合了香港发展所需,成为推广香港文化特色的最佳平台。
书展的主角是“书”,但每年的名作家讲座“一票难求”,更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今年书展设有八大讲座系列,当中邀得一众华语文坛重磅嘉宾到场开讲,包括中国当代文学重要评论家许子东教授、文化学者葛兆光、经济学家朱嘉明等。而“英语及国际阅读讲座系列”更邀得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著名人士,星光熠熠。从丰富多元的参展书籍,到来自各地的重量级讲者,香港书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取代的文化传播的平台。这既有长期累积影响力的因素,更是香港书展“金字招牌”吸引力所致。
当然,时代在变,书展也在变。科技日新月异,数字阅读逐渐取代书籍阅读,全球出版业式微,这是书展面对的最大挑战。数年前开始,香港书展已重视呈现科技发展的内容,包括设立电子书及数字出版区,推出线上购书平台,增加AR/VR阅读体验,以吸引年轻读者并展示数字出版的潜力。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数字阅读的内容,并与全球数字出版平台合作,提升香港书展的国际能见度。
对香港书展而言,科技进步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实体书展有环境空间的限制,线上书展则有无限的空间。香港可以将实体书展和线上书展、实体出版和网络出版更好地结合起来,将一年一度的书展升级为季度书展,增加非华语内容,配合其他文化盛事,进一步打响香港书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香港书展的成功不在于简单的规模扩张,而在于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求变。如今在迈向新发展阶段的香港,在全球金融、贸易、高教、整体竞争力等范畴的排名不断上升,这是香港“硬实力”的体现。而书展作为文化盛事,发挥了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角色,也是说好“中国故事”、“香港故事”的重要平台,是香港“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各界期待,能有更多的积极举措,让香港书展的“书香”,飘向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