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号飓风“韦帕”昨日横掠香港,但在特区政府有效部署以及社会各界严阵以待之下,并未造成严重破坏。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应变得力,各部门协同应对积极有效,伤者得到及时救助、塌树获迅速处理、交通迅速有序恢复,就连往日必遭“水淹”的杏花邨也安然无事。飓风之下,社会总体保持安全稳定,充分体现了香港抵御各种“风浪”的能力。有关部门未来将不断总结经验,以应对极端天气日益增多的挑战。
“韦帕”是香港自1946年以来发出的第17个十号飓风信号,维持时间约7小时,与两年前的“苏拉”相若。但不论是台风强度还是破坏程度,都无法与2017年的“天鸽”与2018年的“山竹”相比,尤其是后者,曾造成458人受伤。尽管如此,飓风的破坏力不容小觑,香港此次能成功抵御,并非侥幸,而是建基于三个因素:
一是有效部署、应对有力。香港应对台风有着丰富经验,近年更不断提升应变体系和能力,尤其注重超前部署。以此次为例,由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挂帅的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提前作出全面部署,从对天气资讯的发放、应对超强台风的准备、恢复秩序的安排等等,有条不紊。正是因为形成了高效的指挥应变体系,飓风之下的香港才能“安稳”。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政府准备“太超前”,事实证明,这样安排是完全必要的。
二是快速反应、应变得力。在督导委员会的指挥下,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发挥了迅速应变角色。例如,昨日消防处接到约425宗塌树报告,路政署在天文台改发三号强风信号前已经启动全港道路巡查,及时清理道路上的塌树。屋宇署收到21宗与建筑物有关的事故,已处理其中15宗;建筑署积极应对,第一时间处理塌棚事故;渠务署更快,晚上已全部处理完所收到的7宗水浸个案。正因如此,当飓风信号除下,市民可以相对迅速、便捷地出行,清理水浸,道路畅通,这样的高效应变能力,值得称许。
三是高效互动、社会合力。应对超强台风不可能只靠政府部门,社会不同机构及组织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政事务总署联同关爱队及时提醒各区市民加强做好防备,各区临时庇护中心亦已提早开放。运输署与公共交通营办商一直紧密协调,各种交通在风暴过后已有序恢复正常服务。不仅如此,风雨中,社交平台上涌动暖意。有热心市民发文愿免费义载,也有市民说下班顺路搭载。评论区里,“好人好事,小心驾驶”“感激有你”等留言不时出现,体现了香港社会的温度。
此次应对“韦帕”,虽然仍录得33名市民受伤个案,但香港社会总体平稳、安全、有序,体现了特区政府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和管治水平,也体现了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抵御各种“风浪”挑战所应具备的能力,可以说经受住了“极端考验”。正如早前行政长官李家超所指出,“我们严阵以待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全力减轻恶劣天气带来的威胁和影响,尽力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
当然,随着极端天气的日益增加,有关部门需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各类机制,尤其是在相关设施的抗灾能力、公共交通的应对灵活性、协同应变的机制等方面。例如,北角工地竹棚倒塌事件说明,建筑工地的安全标准需进一步检视;而机场大量旅客滞留也说明,需要进一步提升机场作为枢纽的快速应变水平。总而言之,要着眼长远提升香港应对各种危机挑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