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不断强化应急协调机制能力

2025-07-30 05:01: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昨早遭遇黑色暴雨袭击,为今年首次。黑雨警告持续了近2小时,其后天文台改为红雨及黄雨警告,下午2时15分全部取消。暴雨期间,全港多处收到水浸报告,其中香港东南部雨势特别大,累积雨量高达200毫米。但香港整体受影响程度有限,这反映特区政府处理恶劣天气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协调机制愈见成熟,管治效能不断提升。

  天文台昨早9时11分挂出黑雨警告后,保安局迅即启动“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联合发展局、新闻处、天文台、渠务署及运输署等部门,密切监察市面情况,迅速协调应变措施,确保市民安全。劳工处提醒雇主尽早订明雇员在暴雨警告及极端情况下的工作安排。教育局发出特别通告,所有下午校即日停课。正在上课的上午校及全日制学校则继续上课,直至放学,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方可让学生回家。医管局亦因应黑雨警告作出相应安排。

  事实证明,由于香港已建立一整套应对突发事件及极端天气的协调机制,加上“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密切监察全港情况,相关部门快速应变,因此昨日黑雨虽然为全港带来充沛雨量,有道路被冲毁,有巴士站须停运,但没有发生任何严重伤亡事件,也没有较大的财产损失,可以说是好整以暇,安然度过。昨日下午,雨过天晴,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全球极端天气日益频繁,香港的极端天气也比往年明显增加。特区政府急民所急,想民所想,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应急协调机制。譬如7月20日台风“韦帕”袭港,天文台挂出今年首个十号风球,但在特区政府运筹帷幄之下,市面保持平静。再如7月11日,台风“丹娜丝”杀回广东沿海,但由于特区政府的“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提前部署,统筹各政府部门做好准备和应变措施,安排额外人手候命,结果也是安然度过。

  政府的应急协调机制日益成熟,也体现在一些民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土瓜湾益丰大厦日前因私人咸水管爆裂漏水,导致全部四座大厦800多户停电,约2000人受影响。不同政府部门、电力公司及协助建立临时电力系统的机构义工通力合作。民政处和水务署及时调派水车及水箱到场,确保供水无虞。政府还成立了三个临时庇护中心,并联络附近的两间社区客厅彻夜开放,让受影响的居民休息。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涉事大厦在事发33小时后初步恢复供电,较大厦法团自行聘请的承建商估计快了至少三天。

  本届政府在全港18区成立的“关爱队”,在紧急关头也大派用场。在益丰大厦停电事件中,12支关爱队共80名队员与当区民政处、区议员联手启动支援机制,包括协助居民入住临时庇护中心,协助派发食水、干粮等应急物资、向市民发放最新信息。这个“民政处+区议员+关爱队”的机制为居民排忧解难,成为香港在紧急事件中体现社会关怀的一道美丽风景。

  恶劣天气变化莫测,突发事件突如其来,以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无法做到精准预测,政府不可能次次提前部署。但凭着构建完善的应急机制和迎难而上的决心,特区政府对事故的处理越来越顺畅,市民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这充分体现“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施政成效的体现。

  当然,应急协调的工作机制要因应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强化及时信息发布、部门沟通协调、民间团体互动等方面,做到无缝对接、闻令而动、保障有力,共同构筑应对突发事件及极端天气的“全天候防护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