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昨日公布一系列措施,完善人才政策,包括修订“高才通”等引才计划下受养子女入读资助大学的安排,堵塞“考试移民”漏洞,确保公帑用得其所。概括而言,就是明确界定“本地生”资格,避免出现人才计划被滥用情况。有关措施考虑周全,既回应了社会关切,保障教育公平,也有利于吸引真正愿意扎根香港、贡献香港的人才,擦亮“留学香港”金字招牌。
近年来特区政府大力吸引人才,随人才而来的“受养人”中,18岁或以下子女为5.5万人,现行政策下他们被视为本地生,透过自修报考香港文凭试,再以本地生身份入读本港资助大学。然而,近日有中介机构利用人才计划推出“考试移民”服务,即引才计划下受养子女毋须在本港就读居住、生活,便可轻易成为“本地生”,申请入读本港资助大学,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首先,本港资助学额每年仅约1万5千个,本来就是“僧多粥少”,如今出现“考试移民”以本地生身份申请资助学额,进一步分薄了本来就紧缺的教育资源,造成教育不公平。其次,现时政府资助学额的本地生学士课程学费为每年4万2千元,而非本地生入读本港大学的学费可达20万元,相差4倍。可见“考试移民”造成公帑不适当运用,对本地居民不公平。
香港有五所名列全球百强的院校,对内地学生和家长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在内地考上名牌大学的难度甚至比考取香港八大更高,这进一步增加了“考试移民”的吸引力。早前有批评指出,有人假借人才名义来港,只为子女升学或出入方便,甚至回内地获得“港人港税”优惠,有违香港人才政策的初衷。香港立法会也曾有过相关讨论,有议员指出有些人士纯粹利用政策空间安排子女来港升学,本身无意来港发展,促请特区政府及早处理,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特区政府听到了社会上的声音,高度重视,为此对症下药,重新修订了“本地生”的定义。根据新规定,透过各项人才计划来港人士的18岁或以下子女,若要以“受养人”身份享有本地生资格,必须在申请之前就在本港就读,包括跨境上学,或符合过去两年在港通常居住的规定。新措施设有“过渡期”,今年底申请2026/27学年入读大学的学生不受影响。
有关调整参考了世界各地的通行做法,既合理且必要。譬如在英国,学生需要在课程开始前于英国“通常居住”至少3年,才能以本地生学费入读大学。在新加坡,只有永久居民才能以本地生学费报读大学,而取得本地身份通常需要在新加坡居住至少2至3年,非永久居民只能以国际生身份入读。比较而言,香港只要求在本港通常居住2年就能取得本地生资格,已是相对宽松。
新措施有的放矢,可有效防止“考试移民”现象的蔓延,确保公帑资助的大学学生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最重要的是,新措施确保了香港引才政策的严肃性、纯洁性和连续性。其一,新措施只涉及受养子女是否以“本地生”资格入读本地大学,不影响在本港读大学;其二,新措施为人才及家庭提供了足够的规划和缓冲期;其三,香港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良好的就业机会、优渥的生活环境、国际化的教育资源等,真正有心来港的人才非但不会受到影响,反而坚定其决心。
人才多多益善,未来香港需要因应实际情况持续优化人才政策,提升其吸引力,以加快打造国际高等教育枢纽,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