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持续优化慢病共治 加快完善基层医疗

2025-08-02 05:01: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医务卫生局昨日起将“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基本药物名单由59项扩大至114项,为参与计划的家庭医生提供更多药物选择,以更好照顾计划参加者的临床用药需要,受到各方充分肯定。鉴于香港人口老化加剧,慢病治疗的需求不断上升,各界殷切希望特区政府再接再厉,持续优化慢病共治计划,吸引更多市民及家庭医生参与,加快完善基层医疗。

  特区政府于2023年底推出慢病共治计划,资助45岁或以上未曾确诊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香港居民,在私营医疗市场接受糖尿病及高血压筛查服务,以达至“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目标。计划实施至今超过一年半,已有14万市民参与计划,其中8万人完成筛查,40%验出患有高血糖、高血压等慢性病。特区政府原本预期在3年内吸引20万市民参与计划,但根据目前的进度来看,可能用不了3年就能达标,这反映有关计划受到社会欢迎。

  慢病共治计划惠及各阶层,计划推出后反应胜过预期,最根本的原因是管用,能帮到有需要的市民。首先,政府为计划参与者提供筛查费用;其次,参与者确诊患有慢性病后,可自由选择参与计划的家庭医生跟进,基本药物免费,且政府以补贴的方式与参与者共同支付诊金,减轻参与者负担;其三,慢病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由开始时的糖尿病、高血压,扩大到如今的“三高全覆盖”,以及治疗偶发性疾病;其四,计划下免费提供的基本药物名单也在不断增加,由最初的43项药物增至59项,进而倍增至144项。

  新增的药物共55项,包括抗抑郁药,用于治疗乙肝、骨质疏松及甲状腺疾病药物。这些都是人口老化下的常见病症。此外,药物名单亦增加了更多针对偶发性疾病相关健康问题的药物,如纾缓哮喘和痛风、缓解恶心和眩晕的药物。如此一来,为家庭医生提供更多的弹性,更切合参与者的临床需求。

  与之相应的是,特区政府对公共医疗的投入持续增加。在香港连续多年财赤、特区政府需要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之下,对慢性病者的支持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提升,这是“人民至上”的具体体现。

  但另一方面,以香港总人口750万、年龄中位数超过46岁计,全港合资格参与计划的市民多达数百万,但目前参与者的比例不足半成。近日有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之中,约50%未曾听闻慢病共治计划,反映有关计划推广不足。特区政府、医疗机构固然需要扩大宣传,区议会、关爱队等地区组织也要发挥好自身庞大的社区网络功能,鼓励更多市民参与。

  也有市民表示参加计划后2个月才约到医生,这反映该计划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参与的家庭医生不多,未能匹配参与市民的数量,影响了慢病共治的效率。根据医委会统计,全港共有逾16000名注册医生,其中约一半私家执业,但参与家庭医生计划的只有约500多名,社区覆盖面严重不足。特区政府有必要提供更多诱因,鼓励更多医生参加进来。

  香港公立医院以一半的医生人手照顾了九成病人,“十个茶煲七个盖”问题备受诟病,成为公共医疗的难治之症。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基层医疗体系,让分布在全港社区的家庭医生就近照顾大部分病人的需要。慢病共治正是完善基层治疗体系的一部分,也是试金石。特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增加投入,优化计划,吸引更多市民及医生参与,不断检视及增加药物名单正是积极有为的体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