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因应极端天气 优化应变机制

2025-08-06 05:01: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昨日香港黑雨警告信号悬挂逾11个小时,为历来第二长纪录。而天文台在过去短短8日内共发出4次黑雨警告,更打破香港一年内最多黑雨警告的纪录。八月份香港累积降雨量高达358毫米,同样创下历史之最。在连场特大暴雨袭击下,香港整体运作大致井然有序,安然度过。香港的应变部署机制卓然有效,值得肯定,但随着极端天气愈来愈频繁,香港有必要总结经验,补强弱项,排查隐患,只有进一步优化香港的紧急事态应变机制,方能迎接更严峻的考验。

今夏香港暴雨频仍,前晚香港各处雷电交加,天文台发出黑雨警告,至凌晨取消,但仅约4个小时后,天文台再次发出黑雨警告。早在警告发出前,特区政府已全面部署,“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于暴雨前已启动,发展局、环境与生态局、民青局、运输及物流局、警务处、民安队、天文台、渠务署、土木工程拓展署等跨部门通力协作,彻夜监察市面情况,及时处理因暴雨引致的水浸、汽车死火、塌树、阻路及低洼地区市民受困等,务求将恶劣天气对市民的影响减至最低。

香港又一次安然度过特大暴雨,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或蒙受重大财产损失,这归功于香港完善的基建,归功于香港有一套成熟的应急机制、特区政府应对措施得力,也归功于社会各方团结一致,风雨同舟,共同抗灾。但大体安然的另一面,香港许多地方出现了险情,多区水浸、道路损毁、设施淹没、交通受阻。甚至一些密封的港铁车厢也挡不住暴雨冲击,出现渗水。有小巴被淹没,多名乘客获救;机场亦因暴雨成灾,致部分航班延误。事实上,有一些地区每逢大暴雨都会水浸,着实反映香港在防灾应变、事后补救方面,尚存在不及时、不全面、不彻底短板。

今次灾情中最令人意外的是玛丽医院内外都出现严重水浸,急症室服务一度受到影响,需动用救护车将病人送往其他医院。网上流传影片所见,玛丽医院急症室周边一片汪洋,被网民戏称为“玛丽海”。玛丽医院依山而建,黑雨期间,山洪倾泻而下,医院门口的道路俨如河流,水马亦被急流冲走。香港是多山地区,不少公共设施如医院、老人院等建在山腰或山脚下,特大暴雨期间,这些建筑物受到山洪冲击,惊险万状。若是发生大型山泥倾泻事故,势必会酿成难以想像的灾难。

香港每年平均发生200至300宗山泥倾泻,虽然大部分山泥倾泻影响范围小,但亦有不少严重个案,足以造成人命伤亡、建筑物被毁或道路受阻等灾情。特别是连日特大暴雨之下,山体饱吸大量雨水,土壤和碎石松动,即使平时有防护加固工程,也未必能承受得到巨大的压力。未来的数日,香港天气仍不稳定,强降雨的概率很高,山泥倾泻的风险不小,可以说是高危的日子,对邻近的建筑物、道路、汽车、行人构成相当威胁。土木专家一再发出相关警告,足以令人警惕。

从2年前香港遭遇“世纪黑雨”,到今年8月短短5天就打破历史纪录的降雨量及暴雨警告次数,正正印证极端天气日益频繁,俗称的“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大自然灾害也将越来越常见。香港早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部署机制,但在新的天气环境下,香港现有的应急机制制度是否能进一步强化?无论是香港在救灾方面的力量配置、训练模式,抑或香港建筑物、道路的安全标准,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提升?各界期待特区政府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应急体系,做到与时并进,更加高效、有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