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昨日在北京盛大开幕,海内外200多家机器人企业带来逾1500件展品。香港贸发局组织了5家机构参展,展现香港在传感器、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更展现香港在机器人领域的雄心。事实上,香港拥有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条件和广泛应用场景,当务之急是做好制度建设,将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有机结合,尽快形成打造机器人产业全链条的良好生态环境。
机器人技术发展迅猛,正从辅助者蜕变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引擎,成为科技强国的必争之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枢纽,加上内地处于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第一方阵,香港发展机器人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香港人力和土地短缺,机器人应用不仅能填补资源的限制,亦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前景广阔。
但要将香港在机器人领域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首先是做好制度建设。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伦理、安全、私隐、产权保护等等挑战,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有关部门可吸取各界意见,加快制定与机器人研发、应用相关的法律框架,明确机器人在公共服务、医疗、建筑等领域的权责边界。例如,针对服务机器人与人类交互的安全标准,制定详细的认证和监管制度;对于涉及数据收集的智能机器人,完善私隐保护法规,确保用户数据安全。
特区政府在法律制定方面可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香港的实际情况,探索“监管沙盒”模式,为机器人企业提供试验场地,在可控的环境中测试新技术,降低创新风险。河套科技园或北部都会区,提供了很好的试验场所。一旦技术成熟,政府可带头应用,比如在公立医院应用护理机器人或手术机器人,在公园应用除草清洁机器人等,扩大示范效应。
机器人研发需要大量资源,香港除了发挥好国际金融中心的融资优势,还可考虑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本地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机器人核心技术如人工智能、传感器、机器视觉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同时,鼓励企业与学术机构合作,建设产学研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香港更应充分发挥自由港优势,通过税收、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凤筑巢,吸引国际机器人企业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将香港金融和国际化优势与深圳、广州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双剑合璧,打造跨境机器人产业群。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素人才,特区政府应鼓励及支持大学开设更多相关课程,涵盖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机械工程等,并吸引全球机器人顶尖专家来港工作。通过职业培训,提升现有劳动力的数字化技能,帮助其尽快适应机器人时代的就业需要。
香港过去的成功得益于高效的市场经济,但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特别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香港在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作用的同时,更需要政府担当作为,勇于改革破局。特区政府可成立相关的高层委员会,负责产业规划、政策制定,并统筹协调资源应用,确保政策落地,这将鼓励更多私人资本参与机器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香港不能满足于做追随者,而是要勇立潮头。通过制度建设、法律规范、加强科技研发、扩大应用场景,加快培育机器人产业快速成长的沃土,这不仅可提升香港自身竞争力,亦可为国家科技强国大计作出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