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军的国旗护卫队、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及复旦大学国旗护卫队,昨早在湾仔金紫荆广场举行联合升旗仪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在雷暴警告生效后,升旗仪式改为由护卫队及仪仗队手持国旗和区旗作展示,现场奏唱国歌。这一庄严仪式展现了两地青年携手共进精神,也深化了两地青年对国家历史共同的认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体现,这与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在社交媒体发布的“施政.再报告 爱国主义教育篇”中提出的继续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日常学和教之中,厚植家国情怀,可谓是一脉相承。
曾经有一段时间,“爱国”在香港仿佛成为“原罪”,甚至说“自己是中国人”都可能遭到毒打。随着香港国安法及《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的相继落实,香港迈入由治及兴新阶段,也为特区政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每逢国庆及香港特区成立纪念日前后,全港各区都会有大片国旗和区旗的旗海,这是可喜的变化。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时机,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活动。其中,去年设立的香港抗战与海防博物馆月底将联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专题展,介绍粤港抗战活动。即将在香港上映的《南京照相馆》等抗战电影,反应非常热烈。包括《大公报》在内的传媒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大量报道,让读者重温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感受伟大的抗战精神,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正如李家超指出,这些活动让市民了解抗战历史,铭记先烈抗争牺牲铸造的和平,从而珍惜和平年代的安宁,并将定格在旧相片的苦难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奋进力量。
国安才能港安,港安才能家安。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与市民福祉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教育从来不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点缀,而是要生活化、常态化。香港现存不少相关旧址,将这些地方串联起来,足以彰显在港英时代,香港仍与祖国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坚守香港,可歌可泣。组织同学们参观东江纵队的活动地点、了解抗战事迹,也可以在年轻一代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强权即公理”仍然是国际政治的现实。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放眼全球,当欧盟、日本等国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只有中国无惧威胁,推出对等反制措施,最终与美国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中国此举赢得全世界的尊重,也让港人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事实上,香港一直是祖国的掌上明珠,从回归前的“东江之水越山来”、“三趟火车”,到回归后CEPA协议持续优化,再到“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立“八大中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既体现国家对香港的关心支持,也激发了港人的爱国情怀。
李家超上任后大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成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对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协调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推动国情教育,包括推动中学生去内地交流、加强公务员培训等,取得了明显效果。下个月发表的新一份施政报告,继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备受各界期待。
爱国教育既需要特区政府大力推动,更有赖于全社会同心协力。爱国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当爱国教育如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当爱国成为每一个人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必将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