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变迁,消费模式转变,传统酒楼经营困难,结业事件接二连三,有业界人士感叹“我哋酒楼没落”。然而在一片淡风之中,既有新派食肆如雨后春笋般冒起,也有百年老字号屹立不倒,更有新酒楼逆市开张。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显示饮食业进入了新一轮汰弱留强的周期,只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变中求进,精确抓住顾客的心态和需求,才能闯出生天。
本港中式酒楼曾盛极一时,“行入酒楼饮茶,食一盅两件”是港人的典型生活方式,也吸引游客光顾。然而,近年市道急速改变,中式酒楼的客流量持续下跌,平常多见长者聚脚閒聊,难见年轻人面孔,游客也是兴趣缺缺。消费模式改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港人北上消费潮、高昂租金、食材及人工成本上升等,但最根本原因是香港社会加速老年化,部分中式酒楼的经营模式同样一成不变,点心菜式没有新鲜感,加上预制菜盛行,服务态度广受诟病,性价比和体验感都跟不上市场需求,没落是意料中事。
但就在坊间担忧中式酒楼式微甚至消失于时代洪流之际,一些老字号酒楼历久弥坚,老街坊不离不弃,游客慕名而至,根本不愁没有生意做。也有一些新开张的酒楼,客似云来。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大量游客关于香港美食的推介,冠以“香港必去食肆”、“不容错过餐馆”等名号。总结其成功经验,不外乎“菜品创新”、“怀旧风情”、“精致美味”、“手製”、“服务周到”等等。近日,一间有百年历史但名号已湮没数十年的酒楼在旺角闹市重出江湖,主打怀旧装修风格、怀旧点心、推车仔、花码价钱牌,更以全手製点心作招徕,加上价格亲民,甫开张就打响了名堂,吸引各路饕餮湧至。
《大公报》今日推出中式酒楼求变专题,有的以午市放题吸客,有的以黑松露等名贵食材入馔,有的百元以下即蒸两款海鲜,有的推出“一蚊菜式”,有的推出自助吧供食客自取例汤、糖水、凉菜、咸水角等小食。这一现象反映,香港饮食业没有在自艾自怜中自甘沉沦,更没有摊大手板靠政府打救,而是以主动创新适应市场变化,在变化中闯出一条生路。
民以食为天,一般消费品可以少买,但饭不能不吃,肚不能不“医”。只要能做出特色、做出精致、做好服务,永远不愁没有客路。香港经济的大环境对饮食业也是利好。香港经济疫后持续复苏,已连续十个季度录得正增长,香港打工仔的收入也在水涨船高,游客数量持续增加,整体消费力呈上升势头。特别是,香港股市自去年10月谷底回升,至今上涨逾三成。今年以来,新股上市高潮迭起,不少投资者赚到钱。财富效应之下,食肆必然受惠。
政府统计处数字显示,今年第二季食肆总收益价值的临时估计为271亿元,按年上升0.8%。按食肆类别分析,非中式餐馆、快餐店的总收益上升,惟中式餐馆数字录得下跌。食环署的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香港食肆牌照呈增长之势,由2019年的11448个,升至2024年的12707个,其中普通食肆、冻房、食物制造厂等都在增加。
香港饮食业面对压力,传统中式酒楼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香港食肆无论是数量还是营业额都在轻微增长,新派食肆持续扩张,填补了传统食肆执笠后的空缺,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在中环金融中心或观塘的工厂区,很多楼上食肆开张,各国风味都有,百花齐放。变化是永恒,香港“美食之都”金字招牌不坠,关键就在于港人永不言败、勇于求变的狮子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