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局加快演进,地缘政治及经济格局深刻变动,既对香港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香港加快经济转型带来难得的机遇。行政长官李家超明天将公布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各界对此寄予厚望。各界期待,施政报告能着眼投资未来,聚焦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塑造香港新的更强竞争力,确保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社会各界而言,每年施政报告最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看政府有何纾困措施,也即俗称的“派糖”举措;二是看政府如何应对未来挑战,有无“大手笔”政策。从普通打工仔角度,当然期望能有更多、更强的减税举措。事实上,过去政府每年都有不少惠民措施,从派发消费券到减差饷等等,有效减轻了市民负担。
但也要冷静地看到,在特区政府连续多年财赤的情况下,期望政府大幅“派糖”是不切实际的。“洒胡椒粉”式减税、减费,固然可以博得一时的掌声,但对强化香港整体竞争力,作用极其有限。更重要的是,如果政府大规模“派糖”,势必削弱公共财政的稳健性,压缩政府投资长远的空间,不符社会整体利益。
香港的未来竞争力如何,取决于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间窗口,加速经济转型。因此,将资源优先投放在能够取得长期回报的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项目上,更为迫切。简而言之,就是要投放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之上。
例如,北部都会区占香港土地面积三分之一,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香港加快与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不仅可以释放大量土地建造房屋,还为新兴产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将重塑香港城市布局和经济格局,创造优质就业机会。各界期待特区政府能有更多创新举措,在优化北都基建效率的同时,更有力引进重点企业,更快形成创新生态链。
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看,各地政府都强化了“有形之手”对经济的影响力,大力扶植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新能源等关键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完全的“纯市场经济”已不复存在。如何抓住AI发展的时代机会,对特区政府是一大考验。香港在此方面绝不能瞻前顾后,更不能原地踏步,需要大步迈进,积极拥抱AI并推动AI产业在香港的发展,善用香港在AI科研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力争在AI政策和发展方面冲在国际前沿方阵。
经济转型的过程难免伴随着阵痛,特区政府固然要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社会各界同样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回顾历史,香港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不断转型的过程,而每一次阵痛过后,香港经济总能浴火重生,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转型不仅是政府所需,也是每一个行业必修之课,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稳坐钓鱼船”。
施政报告不仅着眼当下,更要投资未来;不仅要发展经济,也须关切民生。房屋、安老、扶贫、医疗等等,千头万绪,关乎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过去特区政府已经推出了不少有力举措,一些能产生积极效果的相信还会继续推出。而“八大中心”发展,以及提升人口竞争力等方面,也会有积极举措。
投资未来才能开创未来。随着国家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香港迎来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关键阶段,施政报告将为香港未来塑造出更清晰的发展格局,各界期待并支持特区政府勇于担当作为,为未来奠定更好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