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刚拆除“战时炸弹”危机,又迎来今年以来最强台风的挑战。天文台预测,“桦加沙”将于周三正面吹袭香港,届时风力将达到暴风甚至飓风级别,破坏力堪比7年前的“山竹”。特区政府已迅速启动应对机制,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主持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严阵以待。尽管香港有着应对极端天气的丰富经验,但天灾变幻无常,各方面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确保信息发放、应对举措落实到位,并做好社会动员,务求安然度过超强台风袭击。
天文台预告今天将悬挂一号戒备信号,并预计“桦加沙”会于本周三最靠近本港,离岸及高地可能达到12级的飓风级别。天气专家表示,此次台风带来的破坏力料超过今年的“韦帕”及2023年的“苏拉”,甚至接近或相当于2018年台风“山竹”。许多市民至今犹记得,“天鸽”与“山竹”对香港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尤其是后者,曾导致458人受伤,并造成大量山泥倾泻等事故。鉴于此次台风破坏力,需全力以赴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是及时有效的信息发放。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表示,正部署应对台风来袭,并特别强调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事实上,过去香港成功应对极端天气的因素之一,就在于及时准确的信息通报,让市民有了应变准备。当然,台风路径变化大,不可能每一次预测都准确无误,但在确保市民安心社会稳定方面,仍有许多工作可做。参考过去的经验,易生混乱之处往往在于台风信号由9号至10号之间,以及诸如机场等大量人流聚集点的交通运输,因应这些“堵点”,要有较以往更有效的安排。
其次是全面高效的抗灾举措。在昨天举行的督导委员会上,特区政府各部门已着手相关应对工作。例如,保安局辖下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已提前部署,将于八号台风信号发出时全面启动、运输署紧急事故交通协调中心会保持每日24小时运作、发展局已加强预防及防御措施,统筹应对水浸、山泥倾泻、塌树及构筑物安全等准备工作,渠务署、土力工程处、屋宇署等亦已随时待命。参照两个月前应对十号飓风“苏拉”的情况,市民有理由对政府的工作保持高度信心。但正所谓“做最坏打算、做最全准备”,统筹协调好政府各部门力量,才能更好地应对天灾考验,并将损失减少至最低。
第三是多方合力的社会动员。政府的主导至关重要,而市民的积极参与,亦是香港抗风的重要因素。连日来,社交媒体上网民分享各种资讯,尽管部分超市的货架被抢空,但并没有出现恐慌情绪,运作有条不紊,这是香港社会长期积累经验的体现,也是对政府应对信心的体现。事实上,与以往相比,有了全港各区的关爱队,在协助市民抗灾及善后方面可以更有效。在现有完善的动员机制下,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可以聚集起团结一致抗天灾的更大力量,确保社会与人心的稳定。
“桦加沙”来袭,对整个香港社会都是一场考验。特区政府的高效部署、市民的积极备战,构筑了抗风的双重防线。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台风之下香港社会总体都能保持平稳、安全、有序,体现特区政府的管治水平,也体现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抵御各种“风浪”的超强能力。正如在应对“苏拉”时,行政长官李家超所指出,“政府严阵以待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全力减轻恶劣天气带来的威胁和影响,尽力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我们相信,在各界共同努力下,香港一定能安然度过“桦加沙”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