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超强台风“桦加沙”来袭,特区政府超前部署,准备充分,建起一套全方位抗灾体系,增强了市民战胜台风的信心。同时也要看到,极端天气变幻无常,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周密的工作部署转化为高效执行力,沉着应变,扎实应对,以结果为目标,让香港安然度过天灾考验。
此次超强台风是一场大考,一次全面的压力测试。特区政府一早已提前部署,渠务、民政、消防、警方、飞行服务队、交通运输、医管局等各部门守土有责,各就各位;海旁风险位置堆积了防御沙包,低洼地区居民被疏散到安全地方;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积极应对,建筑物和住宅大厦的玻璃窗贴上了防风胶纸……不管桦加沙如何强劲,整个城市运作有条不紊,安然有序。事实充分说明,面对自然灾害,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才是现代防灾抗灾的核心理念。特区政府提前构筑的全方位抗灾体系,正在发挥强大的功能。
但再完美的顶层设计,若无法在“最后一公里”有效落实,也会沦为纸上谈兵。台风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对特区政府来说,最关键的工作在于三个方面。首先,预警信息是整个城市的指挥棒,包括台风情况、雨讯、路况、物资供应、交通安排等,权威、精准而广泛地发放是稳定民心的“压舱石”。除了电视台、电台滚动或定时发放,还要通过手机短讯、社交平台、社区组织等,触达每一位市民,尤其是长者、残障人士等弱势阶层。真实准确的信息是抗灾的关键,有关部门要密切监察网络信息,及时澄清不实信息,避免恐慌。
其次,维护交通秩序、打通生命通道是重中之重。每次强台风之后,都有大量塌树,交通为之瘫痪。2018年台风“山竹”吹袭香港期间,全港共有约6万棵树木倒塌,是历来最高纪录。“桦加沙”的强度与“山竹”相若,其破坏性不可小觑。台风来后,当务之急是迅速清理主要道路上的塌树和障碍物,优先保障救援车辆、医疗急救、公共交通的通行,这需要警方、消防、民政等多部门的高效协同联动,建立绿色通道,让城市血脉尽快恢复畅通。
极端天气下,停电、停水、人员受伤、建筑物损坏等突发事件将集中爆发,这是最大考验。特区政府的应急指挥中心需要保持高效运转,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合理调配资源,确保每一处险情都能得到及时妥当地处理,将台风对市民生命财产的伤害降至最低。特区政府一早宣告,将密切评估市面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启动“全政府动员”体制,这为前线抗灾准备了大量的“预备役”人员,有助于及时有力处理大型突发事件。
在应对本地灾情的同时,如何妥善照顾滞留机场的大批“台风难民”,关乎城市治理能力、公关水平及国际形象。机场起降大为减少,大量旅客被困在机场,行程计划全被打乱,焦虑、疲惫等心理压力不言而喻。特区政府及机管局需要及时展现人文关怀和组织能力,及时提供航班信息,协助处理行程变动,确保机场内有足够的食品、饮用水以及基本的医疗保障。同时,要协调好周边酒店的运输能力,将旅客有序疏散。加强沟通安抚,提供适切服务,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彰显。
“桦加沙”终将过去,一次成功的应对既是对过去经验积累的肯定,也是面向未来的起点。特区政府总结实战成果,不断完善预案,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的防灾意识,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将香港打造为“韧性城市”,在任何压力挑战下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