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成功应对考验 彰显良政善治

2025-09-25 05:01: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超强台风“桦加沙”横扫香港期间,尽管台风破坏力惊人,但香港没有发生重大人命伤亡事故,整个城市运作井然有序,安然度过了今次考验。成功非偶然,这是在特区政府超前部署、沉着应对及市民自觉配合下通力合作的结果,彰显了香港这座城市强大抵御风浪的实力,也是以实际行动展示“爱国者治港”新阶段之下的良政善治新面貌。

  “桦加沙”是今年的第二个十号风球,更有“风王”之称。天文台表示,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30公里,是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最强的热带气旋,也是天文台自1950年有纪录以来南海区域第二强的热带气旋。“桦加沙”昨晨最接近本港期间,中心风力达到每小时195公里,高于2018年“山竹”的每小时175公里。将军澳和杏花邨等低洼地带被湧浪所淹没,富丽敦海洋公园酒店大堂玻璃在巨浪前面不堪一击,都在说明风暴的超强威力。

  但任凭“桦加沙”如何肆虐,全港塌树报告、受伤人数以及水浸个案都大幅低于以前的同级别台风,这充分证明特区政府的提前预警、提前部署发挥了效力。行政长官李家超要求保安局提早启动紧急事故控制中心,各区临时庇护中心提前启用,渠务、消防、警方、民政等各相关部门各就各位,10部“龙吸水”机器人提前到位,政府更密切监察市面情况,研判是否启动“全政府动员”机制。也就是说,远在台风杀到之前,香港已准备就绪,严阵以待,构建了全方位防灾体系。

  战台风期间,各抗灾队伍通力合作,展现了强大执行力。哪里有塌树,消防员就立即赶到哪里,迅速清理路障;哪里有水浸,各部门就快速行动,排除水患;哪里有市民受伤,救援人员就及时赶至,将伤者送院治理。哪里有风险就冲向哪里的还有电力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人员等,正是这些人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岗位,保障了台风期间的信息畅通和城市安全运转。另一方面,大多数市民在台风期间不外出,有力配合了政府的抗灾工作,构成了全城抗灾一盘棋的生动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和人工智能在抗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天文台利用AI技术配合超级电脑,更精确把握台风路径力度;渠务署透过AI技术第一时间发现水浸地点,及时处理积水;“龙吸水”机器人功能强大,本身就是科技成果。施政报告强调要加强AI及科技应用,今次的抗风实践成为科技应用的重要场景,体现了政府的带头作用。

  每一场台风都是对城市的治理水平、动员能力及执行效率的检验,今次战台风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需要完善。比如,因为塌树拖延了港铁东铁綫的恢复时间,提醒政府推动城市绿化时需要科学种树,在交通干道附近尽量避免种植那些会长出巨大树冠、难抵风力的树木;比如,有酒店被巨浪击破玻璃门,反映私人企业需要加强防灾意识和装备,政府也要考虑是否优化建筑条例,加强防灾应变能力;又比如,少数人漠视风险追风逐浪,更有家长带孩子蹈入险境,显示加强防灾教育的重要性。

  “桦加沙”来势汹汹,但在全港万众一心防御下未能对香港造成巨大破坏,彰显出香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如今台风已经远去,城市恢复了平时节奏,但这并不代表风险已全部排除。未来几日或再有树木倒塌,吸满了雨水的山体也有滑坡风险,有关部门要加强巡查维修,排除隐患,将相关工作做到最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