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控股及恒生银行昨日发布联合公告,滙控建议以每股155元将恒生银行私有化,涉资逾千亿元。消息刺激之下,恒生股价昨日劲升3成。滙控和恒生都是恒生指数成份股,滙控将恒生银行私有化,引起多方关注,但市场普遍认为,此举不仅无损香港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反而有助强化各界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发展的信心。
恒生银行创建于1933年,近百年发展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1965年,香港发生大型银行危机,恒生等华资银行面临挤提风潮,最终滙控以5100万元代价收购恒生银行51%的控股权,后来股权增至63%。事实证明,滙控入股是一次极有远见的投资。1972年,恒生银行成为战后本港首家上市的银行,挂牌首日市值增至16.5亿元。滙控入股仅仅7年,账面回报近10倍。迄至昨日,恒生银行市值逾2800亿元,意味着滙控的投资在60年间的回报率达到数千倍之巨。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的确有惊人相似之处。恒生银行近年陷入坏账增加的风波。大环境是香港经济转型,楼市下跌,恒生银行受到商业房地产贷款质素恶化的拖累,今年6月底的不良贷款比率为6.69%,较去年底有所上升。今年上半年的信贷减值为250亿元,“具风险贷款”达660亿元。据恒生银行中期业绩公告,该行6月份的总减值贷款为550亿元。月前有报道指出,滙控要求恒生银行出售235亿元房地产坏账。
滙控从要求恒生出售坏账,到现在提出将对方私有化,显然是全盘权衡过利害得失。滙控行政总裁艾桥智解释,私有化恒生银行是促进增长的投资,30%溢价是非常可观、具吸引力的报价,展现滙控集团对香港前景的信心,与恒生银行的坏账情况无关。
市场对滙控的举动持正面态度,分析私有化恒生银行有多个“好处”。首先是价值重估与资产优化。当公司股价被市场长期低估,或其账上拥有大量未被充分认可的资产时,若大股东对公司长期前景抱持信心,就可能将其私有化。就恒生银行而言,在今年港股牛气冲天之际,恒生股价表现逊于大市,说是市值被低估有其理据。再说,市场普遍相信香港楼市已经触底,坏账恶化的概率不高,滙控此时提出将恒生私有化,显然是看好其未来的表现。
其次,恒生银行变成私人公司后,不再受制于上市规则、严格监管和众多股东意见的掣肘,决策流程简化,有助提升营运的灵活性。其三,私有化后,不再需要按季、按半年公布业绩,免却相关成本,企业可专注长期发展,不受短期股价波动的影响。其四,私人公司毋须公布敏感的财务数据和业务细节,保守商业秘密,有利于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滙控由上海外滩发迹,与香港一起成长。不管国际市场风云如何变幻,在香港与内地的业务始终是滙控最赚钱的资产。滙控是得益于中国而茁壮成长的跨国大机构,滙控建议私有化恒生银行的举动,再次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看好香港与内地的积极信号。
恒生银行私有化计划是香港金融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正如滙控指出,今次计划代表对香港市场的一笔重大投资,标志着滙控坚信香港将继续发挥作为领先国际金融中心,以及连接国际市场与内地的“超级联系人”角色。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则指出,滙控集团向政府表示会继续加大在香港及区内投资,今次私有化是整合滙控架构及资源,以提升营运效率与绩效。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下,预计此次私有化将顺利完成,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步伐不仅不会受阻,反而会不断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