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昨日在阐释“十五五”规划部署时指出,建议明确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取得新的突破。这一表述彰显了国家对大湾区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释放出对香港在新时代国家发展格局中扮演更积极、更关键角色的深切期许,香港社会各界需要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并贯彻落实。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并强调要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作用,更好发挥其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市场化机制最成熟、国际资源最集聚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动力源”角色,正是因其具备将制度优势、科技实力、金融资源与国际网络融为一体的独特功能。
香港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不仅具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亦拥有普通法制度、自由港政策、全球人才网络等诸多优势,使其在“动力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背靠国家、联通世界,曾长期被视为“桥梁”或“窗口”,近年被定位为“超级联系人”及“超级增值人”。在国家发展的新阶段,香港成为“动力源”之一,也就是推动经济“引擎”的角色,意味着香港不仅要对接国家战略,更要主动参与、深度融入、协同创新,成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在当前国家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香港需要更好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更好把握香港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
加快北部都会区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为香港角色转变的重要抓手。北都关乎香港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格局,不仅是缓解土地房屋压力的举措,也是推动经济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更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平台。通过加强与深圳河套、南山等创新高地的无缝对接,北都可以打造港深创新走廊的核心节点,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吸引国际高端科研机构与人才落户。在协助国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发挥香港的独特价值。
更重要的是,香港需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深化与内地的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更灵活的跨境治理模式,如在河套推行“负面清单+承诺制”的科研管理机制,加快人才、资金、物质、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允许港澳科研人员享受与内地同等的政策支持。唯有推动改革,打破制度壁垒,才能更好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真正释放“动力源”的聚合效应。
新时代,新使命。推动“动力源”取得新突破,体现了国家对香港的高度信任和重视。对比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发展”,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从“保持”到“促进”,意味深远,这是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是对香港更大的激励和鞭策,也必将为香港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建议》内涵丰富,香港全社会都要认真学习、深入体会,将“十五五”规划与香港的发展需要、发展方向、发展规划深入结合。香港要以更大格局、更实举措、更主动姿态,在服务国家所需中打磨自身所长,在贡献国家发展中增强城市活力,在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的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