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刘爱群教授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以自研的量子芯片为平台,近日成功搭建香港首个量子通信网络,实现55公里光纤线路间的量子密钥分发与信息加密传输,这也是全球量子通信实验的最长距离。这一成就意义重大,既是香港创科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在国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战略中,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的完美示范。
拥有强大算力的量子计算机,可以瞬间破解传统加密技术,当今金融网络、医疗系统、信息中心等都面临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有矛,就有盾。量子通信被誉为“绝对安全的通信方式”,其核心在于利用量子纠缠与量子不可覆製原理,能从物理层面杜绝窃听与破解。在当今全球数字战争与数据安全博弈白热化的背景下,量子通信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护城河”。在“十五五”规划的未来产业布局中,量子科技被排在首位。理大的这项成就,意味着香港已具备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提供自主量子安全解决方案的能力。
当前,美国对华科技打压封锁愈演愈烈,高端芯片、光电集成模块等关键技术成为“卡脖子”重点。近月发生的荷兰政府“强抢”安世公司事件,再次凸显国家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迫切性。香港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科研体系既具国际视野,又深植国家需求。香港提供国际化的研发平台、自由的创新环境与顶尖的基础人才;国家则提供市场规模、应用场景与战略资源支持。两者融合,便能催生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
事实上,全球最长光纤量子通信网络的测试成功,解决了量子信号在长途传输中的衰减问题,证明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可行性,也展示了半导体技术与量子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后续规模化生产铺平了道路。它将提升香港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也为大湾区乃至全国构建量子安全通道注入新动能。从全球视野看,此举将吸引国际合作,强化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的地位,由此衍生的加密产业链,将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就业和经济效益,将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转化为硬实力。
理大的成功并非孤例,香港科大在量子计算、中大在人工智能芯片、城大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均不断有进展,这是香港从传统金融中心加速拓展为国际创科枢纽的生动写照。展望未来,进一步整合香港的科研和资本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在制造、应用方面的优势,加快生产要素的跨境流通,形成“研发在香港、生产在深圳、应用在全国”的协同生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大团队的55公里量子通信网络不仅是一条光纤,更是一条连接香港与国家未来的量子通道。它证明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成为国家“双循环”战略的重要平台,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布局全球市场;香港作为国际创科中心,可以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伟业中,发挥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尖兵作用。
科技强国的基础,是教育强国、人才强国。香港高等教育成就有目共睹,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推出《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强调中小学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要求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在师资培训、课程设计方面作出改革,提供更多科学实验设施,鼓励中小学引入科学副校长或相关辅导人才,这对一直在强调加强STEM教育的香港来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