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个月,中俄两国元首再度对话。与1月21日的视频会晤相比,2月24日的通电话有两点不同。其一,视频会晤聚焦中俄双边合作,此次通话则突出了乌克兰危机;其二,此次中方是“应约”,俄方主动通报俄美接触的最新情况。这是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的体现。
正如习近平主席曾经谈到的,中方“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乌克兰危机三年来,中国顶住了阵营对抗、鸿沟割裂、选边站队等各种压力,顶住了各种让中国“背锅”、转嫁矛盾、引流祸水的企图,顶住了各种污名化、标签化、妖魔化的抹黑,而一直以中国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有序推进,积极努力,主动作为。
战争爆发之初,习近平就提出了“四个应该”的基本主张。整整两年前的2023年2月24日,中国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十二点立场。2024年4月,习近平提出了“四要四不要”原则。随后,中方又与巴西共同提出“六点共识”,并推动成立“和平之友”小组。在重大原则上,中国旗帜鲜明,比如,明确反对攻击核电站,反对威胁使用核武器等。
一系列中国方案,在战争和霸权等传统思维之外,为解决危机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中国外长王毅,近期在慕安会、G20外长会等外交场合,接连会晤乌克兰、俄罗斯外长以及法、德、欧盟、北约等相关方,奔走斡旋。对于俄方通报俄美接触相关情况,习近平也指出,中方乐见俄罗斯及有关各方为化解危机作出积极努力。这都充分表明,中方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当事方、参与方,但却始终是解决危机的铺路人、搭桥人,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随着美国新政府的上台,关税战叠加地缘冲突,为全球经济和安全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除了为乌克兰危机劝和促谈,中国副总理何立峰日前也与美国财长通话就关税问题进行沟通。中国以组合拳,来尽力减缓各种危机、问题的外溢影响,维护国际秩序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正是中国以大国担当和战略定力,所提供的稳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