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发改委的记者会,列出了“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齐头并进,最直观最醒目的就是各种“之最”“第一”“首次”,堪称是“质”感满满。
这种“质”感,有力度─中国蝉联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谷物、肉类、蔬菜、水果、海洋水产品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再迈上新台阶,物质基础更厚实。
有高度─中国多年来着眼全局高度,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被誉为“基建狂魔”,如今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输配电网、宽带网、可再生能源体系,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风电装机、光伏装机、充电桩,海运量全球第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有温度─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中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有锐度─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不断突破,电磁弹射航母、大型邮轮、第四代核电机组、大飞机、空间站等“大国重器”不胜枚举,科技创新带动众多产业从量变到质变,从跟跑到领跑,创新活力更加强劲。
量的积累,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质的提升,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二者协同,增强了中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与韧性。
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秉持普惠、包容、开放的发展理念。一方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连续压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保障外企国民待遇;另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樑八柱”基本建立,呵护民企“生力军”地位,不同市场主体同台竞技、公平竞争。中国的破壁、清障,与霸权大国的筑墙、挖沟,形成了鲜明对照。
展望“十五五”,诸多挑战、任务横亙在面前,比如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生育难题、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区域与城乡均衡协调发展、国际经贸对垒博弈等。而有了“质”感满满的“十四五”,就有了信心满满的“十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