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北京观察 > 正文

北京观察/会谈前搞小动作 以“对抗”施压“对话”行不通\马浩亮

2025-09-16 05:02: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从今年5月份以来,中美经贸会谈进行四次,地点辗转中欧的瑞士日内瓦、西欧的英国伦敦、北欧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直到此次南欧的西班牙马德里。能够坚持通过对话管控分歧,这首先就是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共识。

  并且,总的来说,几次对话是务实的,直面分歧和矛盾,也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比如日内瓦会谈,中美各取消91%关税,并暂停实施24%关税;伦敦磋商讨论稀土、签证、芯片、人工智能等问题;斯德哥尔摩会谈,将暂停实施24%关税延长90天。本次马德里谈判,将关税、出口管制、TikTok等敏感议题摆到谈判桌。矛盾的解决和分歧的消弭,不可能也不必急于毕其功于一役。如果真正秉持对话诚意,不断减少误判,增进互信,中美是能够找到合作共赢之道的。

  然而,此次马德里谈判前夕,美国再次上演惯用戏码。在9月12日突然将23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涉及半导体、生物科技、航空航天、商贸物流等高新科技领域。一边在谈判桌上标榜对话,一边在会场之外搞对抗,这一套路,其实质仍是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将经贸问题泛安全化,将科技武器化。

  美国始终企图将双边对话纳入由其主导的框架之下。殊不知,对话必须构建在平等基础上,单边与对话不可能并存。顽固坚持单边主义执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动辄挥舞制裁大棒,最终只会推高成本,削弱创新活力,不仅破坏中美关系合作基础,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造成冲击,也无法给美国带来“安全”。

  经过几年来贸易战、关税战、科技战的洗礼,中国在应对霸凌打压方面愈加从容。一面敞开对话合作大门,一边做好坚决反制的充足工具储备。更为重要的是,加快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稳定经济基本面和贸易基本盘。今年前8个月,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接近3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对新兴市场贸易额稳步提升,凸显中国经济韧性。这也是中国推进对话、反制对抗的定力与底气所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