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31”到“24:0”,国民党可谓在一夜之间扭转了在“大罢免”中的劣势,在首轮投票全数保住了24席“立委”。如此亮眼的战绩着实令外界颇为意外,因为在过去这几个月,国民党一直处于捱打的局面,而民进党则是“气势如虹”,通过了两阶段的连署门槛,使31位国民党“立委”的罢免案成案,进入到最后阶段的投票。国民党在罢免民进党“立委”的连署阶段竟一无所获,没有一位民进党“立委”的罢免案成立,当时国民党还被嘲笑“吃鸭蛋”。然而,在投票当天,情势大逆转,国民党反败为胜。个中原因,值得深究。
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的罢免连署,民进党只需动员自己的支持者参与罢免国民党“立委”连署,达到法定门槛即可。由于民进党支持者的政治热情较高,罢免连署达到法定门槛对民进党来说并非难事。由此可见,连署阶段并不涉及“蓝绿对决”,加之国民党支持者的政治热情不及民进党支持者,使得国民党“以其人之道还以其人之身”的反制策略落空。但最后的投票阶段则是“蓝绿决战”的重要时刻,加之当时24位国民党“立委”面临被罢免,危机意识把国民党支持者集结起来,再加上民众党全力支持,“非绿”阵营大团结,24位国民党“立委”获得的不同意罢免票皆大幅超过同意罢免票,最终全部过关。此一役证明了只要“非绿”阵营团结一致,便可有效制衡民进党。
近年常有人问:民进党执政做得这么烂,为何还能连续第三次执政?其实,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期间,岛内民调已显示,六成台湾民众希望“下架”民进党当局。而民进党赖清德在大选的得票率也只有40.05%、不过半,换言之,即六成台湾民众不支持民进党继续执政。这与大选期间的民调结果大致相同。但最后赖清德仍然胜选,民进党首次连续第三度执政,主要原因在于“非绿”阵营分裂。当时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得票率是33.49%,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得票率是26.46%,若国民党(蓝营)与民众党(白营)合作成功,则可获得近六成得票率,必大败民进党,但“蓝白合”一波三折、最终失败,令民进党坐收“渔翁之利”。这不禁令人想起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同样因为泛蓝阵营分裂,国民党连战和亲民党宋楚瑜各自参选,分散了泛蓝阵营的票源,让民进党陈水扁捡了便宜,以39.3%得票率当选,而那次是民进党首次坐上执政位置,此后该党政治实力大增,更进一步宣扬“台独”主张。
这次“大罢免”,“非绿”阵营同仇敌忾,重挫民进党当局的嚣张气焰。明年台湾地区将举行地方选举、2028年将举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国民党与民众党若不能像“大罢免”这样全力合作,必会令民进党当局“钻空子”。而民进党当局这些年之所以肆无忌惮,就是觉得“非绿”阵营各有盘算、不易整合,所以自以为不论自己做得多烂都能“长期执政”。国民党和民众党若不能打破“分裂魔咒”,恐怕真的是“长年在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