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柱铭的政治立场一直广受香港社会的批评,除了他早年经常到外国“唱衰”香港的劣行之外,还在於长期以来他对包括“港独”在内的极端势力所採取的暧昧立场。前日香港报章披露最新一批英国解密档案,显示早在1992年也即距香港回归祖国还有五年之际,港英政府行政局首席议员邓莲如就在一份“机密文件”中指出:“李柱铭会去想香港独立是一个选项”。
“会去想香港独立是一个选项”,真可谓一言惊醒梦中人,李柱铭的真面目也随之清晰。以邓莲如的政治地位,她不可能为了一个香港本地政客而去捏造事实,更何况两人早在立法局有长期的接触,甚至用“密友”来形容也不为过。因此,李柱铭支持“港独”出自邓莲如之口,拥有极高的可信度。
这一密档的揭露,某种程度是揭开了李柱铭的真实身份。事实胜於雄辩,儘管李柱铭辩称“不可能支持‘港独’”,但多年来他从未对“港独”有过任何质疑,亦一直扮演着反对派“垂帘听政”的角色。但以上解密档案可见,有理由质疑,有些人表面上反对实际上可能是在暗中支持,用“港独之父”来形容李柱铭或许是最合适的。
港英“绝密档案”揭李意图
李柱铭曾经在香港回归历史中扮演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所谓不大,是指他根本无关回归大局,充其量只是代表着某些既得利益者;所谓不小,是指他在本地所谓的“民主派”阵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他一生人的政治高潮在於一九九二年彭定康上台後的五年时间。基於英国人利用香港来达到新的政治意图的目的,李柱铭俨然扮演着“香港代表”的角色,不仅跟随彭定康起舞、破坏香港的平稳过渡,更一直煽动香港市民与中央政府的对立情绪。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之前,他甚至说出“回归後我可能坐牢”的话来。某种程度上说,李柱铭达到目的了,至少在二○○三年之前,他一直左右着“民主派”的决定,哪怕是被迫离任民主党主席之後,也一直扮演着“幕後大佬”的角色。
从李柱铭大半生的经历可见,他是由英国人扶植培养的,也是在英国人刻意安排下才进入政坛的,用英国人的“侍臣”来形容他,并不为过。问题也在於此,既然双方关係如此紧密,何以邓莲如要“告发”李柱铭?
根据《明报》7月24日的报道,邓莲如在一封信中称,香港社会有种印象,是英政府对李柱铭“非常和蔼”(very gentle),甚至在扶植他(building him up)。当时英首相马卓安解释称,不想用任何行动限制李柱铭(box Martin Lee in),更希望李可与中方联繫。邓莲如认为,李柱铭的策略“是建基於中国可能改变的假设,他甚至可能会去想香港独立是一个选项”。(He might even be tempted to think that independence for Hong Kong was an option)。
儘管邓莲如用的是“可能会去想”这样的不确定词语,有人认为这是在冤枉李柱铭。然而,对於一个在港英政府拥有举足轻重角色的政治人物,也是英国的终身贵族,邓莲如没有理由去“栽赃”一个建制以外的、英国人自己培养的“本地政治人才”。因此,这句话更好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不能放手李柱铭,否则英国人会被他出卖。换个角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柱铭自己以为有了实力可以“自立为王”,从而对港英统治者不放在眼裏,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李柱铭给《明报》的回应也是很有意思,称不明白邓莲如当年为何对他有这种看法,他从不认为“港独”是选项。他说:“我(上世纪80年代)担任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而基本法建基於‘一国两制’,我怎可能会觉得“港独”会是选项?我一直努力确保北京实践不干预香港内部事务的承诺。”
李柱铭是“港独之父”?
这种回应显然是苍白无力的。以曾经是基本法草委为由就称自己不支持“港独”,其实并没有足够说服力;如果他的逻辑成立的话,那麼其後他又辞任草委一职,是否说明他反对“一国两制”?一个人说什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麼。李柱铭口口声声称自己支持“一国两制”,但事实却是,他千方百计攻击中央政府、攻击回归後的“一国两制”。更是多次跑到外国勾联外国势力。
因此,邓莲如认为李柱铭支持“港独”,其实一点也不出人意料。如果不是其後国际形势转变,中国政府立场坚定,以及国力不断发展壮大,李柱铭延续“三脚櫈”立场而演变出“港独”完全是可能的。即便是近几年,当“港独”嚣张之极之时,也从未看到李柱铭有过任何的质疑或批评之声。而他与黎智英、陈方安生、陈日君等人有所谓的“乱港四人帮”之称,一直在操控着香港的反对派。
两年前的“雷动计劃”,成功扶上了朱凯廸、罗冠聪等“暗独”势力,而这一计劃的背後,早已盛传是乱港势力操纵的结果。李柱铭虽然可以否认,但他对“港独”的暧昧态度、对极端“本土”的支持立场,却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邓莲如是在普通的场合讲这番话,大概不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但她却是在给伦敦的“绝密档案”中如此写的,那就不是简单的批评意思了,实际上是给李柱铭定了性。“港独之父”用在李柱铭身上,或许更符合他的真实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