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规劃纲要即将出台,新机遇之门正在香港面前开启。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张晓明日前表示,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区;五是宜居宜业宜遊的优质生活圈。
面对这一极为重大的战略规劃,广州、深圳及区域内相关城市,都在摩拳擦掌,积极谋劃更为深入的改革、更大规模的开放,力求取得最佳起跑位置。在周边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面前,香港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有哪些沉疴痼疾应当抛弃?
保守迟缓弱点日益凸显
毋庸讳言,相对於内地城市,香港的开放度、自由度、低税制、健全法制具有着极大优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无人能撼动。在大湾区规劃中,这些优势一定会更加受重视,作用也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但另一方面,香港的弱点在与内地对比中暴露无遗。最出一点就是过於强调审慎稳健,多年来故步自封,保守迟缓。许多重大决策议而不决,坐失发展良机,任时光白白溜走。在内地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前,香港跟不上整体节奏的弱点日益凸显。
如发展创科,是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中,金融服务业一家独大,旅遊、贸易及物流、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与其相比,地位不断下滑。金融服务业虽取得骄人成就,创造财富惊人,但高精尖的金融服务业接纳不了太多高端劳动力,只有金字塔顶端一小部分人得益。它所能带动的产业有限,无法向更多领域延伸,只能惠及法律、会计等很少的专业支援服务。这是这些年来香港青年人上流无门的原因之一。只有大力发展创科产业,才能延展产业链条,带动创意、设计、製造等众多领域,大大拓宽中高端人才就业空间,为香港青年打开上流之门,当然也会助推香港经济迈上新台阶。
可惜多年来,香港空抱着大湾区最发达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大湾区最雄厚的财力、大湾区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大湾区最开放的投资体系,创科产业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一河之隔的深圳却借香港地利,聚全国才俊,把香港所能提供的信息之便、资金之力利用得淋漓尽致,已成为创新能力紧追硅谷的高新产业高地。两地对比,我们会发现香港经济体开放,深圳心态更开放;香港把稳健奉为圭臬,深圳把改革作为动力。
纵观深圳发展创科产业的历程,苦头吃了不少,挫折经历几波,但错了就改,行动第一,这种包容失败、接纳风险、迎难而上的整体氛围,恰恰符合高新技术发展规律,给创科产业营造了最肥沃的土壤。
有观点把高地价当做香港发展创科产业最大障碍。此话确有合理之处,高地价的挤出效应贻害甚大。其实不止高地价,要找阻碍发展创科产业的理由,可以找许多。包括香港风险资本不发达、高校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创业意愿不高、人才储备不足等等。
但反过来想想,香港发展创科产业的优势更多,不利因素也可以通过政策效应克服或转化。如土地,就有落马洲河套地区;资金,更是变动因素,与创科发展互为因果。当然,若没有好的创业氛围,资金才不愿进入;人才,更有条件通过打开大门吸引全球人才进驻。内地多座城市争相出台吸引高校毕业生计劃,有几个城市能有香港的吸引力?
不是不能为,也不是不想为,而是敢不敢为、善不善为。地处香港深圳边界落马洲河套地区、佔地87公顷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就是试金石。这个待开发区域几经周折,方案数变,最后确定为科技公司走向全球的平台,按规劃到2020年,将有600多间高科技公司进驻。但时至今日,进展依然不尽如人意,目标能否完成要打上问号。有议论指,此地如交给对岸,早就如南山科技园一样发展起来了。
积极转变打破固有藩篱
现在香港有一种普遍思维,就是改革开放是内地城市的事,我们香港已经是最自由、最开放经济体,我们坐等内地城市向香港靠拢就好了。这种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思维极为有害。政策层面有之,造成前瞻眼光不足,整体规劃滞后;社会层面有之,造成守成心态蔓延,自我设限,画地为牢。
大湾区发展目标,核心是从工业经济为主向创新经济、服务经济迈进,这一过程中,保持高昂的进取心最为重要。
近年来,在特区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的鼓励下,发展创科产业正蔚为风尚,敢於创新的年轻人不断湧现。反过来,这对政府、对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特区政府转变谨小慎微的工作作风,转变亦步亦趋的工作方式,锐意进取,提高效率,在严谨和高效中取得更好的平衡。
大湾区规劃要取得突破,关键在克服跨境壁垒,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取向的优化配置。这中间,内地改革任务艰巨,要向市场更为有效转变。香港也应相向而行,从补强自身弱点入手,向政府更加有为转变。双方都需要以更大的魄力、更大的勇气打破固有利益藩篱。双方都需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将“一国两制”互补性带来的收益最大化,把差异性带来的成本最小化。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泉州社团联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