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反对派又在消费新移民\闻昱行

2019-02-27 03:18: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月17日,“新民主同盟”和几个民间团体遊行,要求政府“削减单程证配额并收回单程证审批权,纾缓本港医疗系统负担”。有参与遊行的医护人员强调,要求削减单程证配额并非歧视新移民,是不希望再加重医护压力,促请政府正视人口政策问题。

  对於把医疗问题归咎在新移民头上的荒谬性,以及“收回单程证审批权”的违宪性,笔者此前已多次批驳。这裏不再重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右翼团体的诉求不正确,但“人多了,资源就摊薄了,福利减少了”之类的口号,逻辑简单,确实有一定的煽动力。

  右翼组织的逻辑错误有几个。这裏首先分析第一个谬论:人多了,资源是否就“摊薄了”?这个逻辑错误在於其简单地把人作为一个消费工具,也默认资源的总量是不变的。

  人口是“红利”非负担

  内地80年代开始计劃生育的时候,主流理论也把人看作社会的负担,不但认为“老人是负担”,甚至连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理应是最实在的生产力增加,也因为就业不足而一度被担心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头。

  可是到了90年代,内地经济开始起飞,人们就发觉,原来人口是“红利”,不是什麼社会负担。相反,到了201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放缓,人口专家纷纷呼籲中国放开生育政策,就是担心中国人口减少,影响经济增长。

  人口为什麼不是负担,而是红利呢?这是因为人不是“蛀米大虫”,不但能消费,更能生产。生产的扩大,能增加社会的总资源,从而分摊到各人头上,不但不会少,而且有可能更多。

  香港劳动力短缺是一个严重问题,需要输入大批外劳解决。新移民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根据统计,香港新移民(居港未足七年)的年龄中位数(33.9岁),比香港居民要低十岁(44.3岁)。这对香港来说是难得的劳动力。即便有人没有外出工作,其承担的家务、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等劳动对香港社会也是有益的缓解。

  香港回归后,除了最初几年因为金融风暴和非典危机,香港人均GDP有所下降,从2003年开始,人均GDP一直上升。从2003年的23977美元到2017年的46194美元,平均年增长约3%。这在高收入地区中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而这个时期,持单程证到港人数基本平稳。显而易见,人口增长并没有带来平均资源的减少。

  当然,有一些资源,在现有情况下相对固定,确实有“摊薄”的现象。比如土地,香港由於是特别行政区,土地很难像内地城市那样可以有成倍的增长。比如广州最近几十年通过合併临近县市,版图从一千平方公里左右扩大到七千平方公里,这种事(目前)对香港来说只能羨慕。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的土地资源就真的如此不足。

  对比香港和新加坡。面积约720万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同样缺乏大规模增长土地的可能,但在过去20年,新加坡人口从380万增长到560万,增长180万,增幅47%。同期香港从650万上升到740万,增长了90万,增幅14%。新加坡的人口增长显然大大快於香港。可是,新加坡不但人均GDP增长快过香港;而且儘管目前人口密度稍高於香港,人均居住面积却远在香港之上。成为很多香港人羨慕的地方。可见香港的土地资源不是如此不足,而是规劃不足。简而言之,香港近年来在开发土地和填海问题上,或者政策之故,或者遇上多方阻挠,严重降低了实用土地的增长。导致土地增长滞后於人口增长,这才是香港人觉得资源被“摊薄”的根本原因。

  反对派“拉布”才是祸源

  土地增长滞后,除了导致住房(和公屋)等资源不足,还进一步导致其他公共服务的短缺。香港公立医院病床十几年来零增长甚至减少,就是因为没有新增医院之故。没有新增医院,不是政府没钱,而是土地短缺、政府规劃缺陷、议会“拉布”阻挠议程,以及建设滞后之故。由於梁振英政府任内启动多项医院建设工程,随着香港中文大学医院落成(2020年)、启德医院启用(2021年第一期)、广华医院重建(2022年第一期)、基督教联合医院扩建(2023年竣工)等陆续投入使用,香港的医疗资源有望得到缓解。

  从新加坡的经验更可以进一步得到启发。新加坡是一个有完全边界自主权的国家,它可以自由控制移民人数。那麼为何新加坡还要以比香港高得多的速度,增加引入移民呢?为什麼新加坡本地人要外人“摊薄”自己的资源呢?箇中理由,香港右翼人士应该深思。

  资深评论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