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状况与对策/冯庆想

2020-01-18 04:24: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回归以来,增强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一直是中央治理香港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香港青少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参与民族复兴大业的精神纽带。

  然而,近年来,“国民教育风波”、非法“佔中”、“修例风波”等重大社会事件,将香港年轻一代国家认同薄弱问题推上社会风口浪尖,引起中央与香港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担忧。

  须加强港青国家认同感

  一、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整体薄弱

  多项研究均显示,自1997年至2009年,香港居民的国民身份认同保持整体上升趋势,之后在多个政治议题争论中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青少年群体的认同变化更加显著。调查发现,香港青少年普遍存在对国家历史缺乏细微敏感与基本认知、对国家整体认识较为单一显浅、对个人在国家发展的角色与定位模糊等问题。同时,香港不少舆论立场先行,将镁光灯聚焦於“闹事”青少年,有意或无意间忽视另外一些爱国爱港青年学生的存在,从而拔高了这一群体问题的整体严峻性。当下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薄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正视与反思,但把部分青少年所秉持的激进本土、“港独”意识等同於全港青少年整体价值取向,存在以偏概全之嫌。

  二、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分化显著

  香港青少年并非一个均质化主体,事实上,香港青少年群体内部价值观分化较为显著。在公共屋邨、贫穷单亲家庭长大与富裕中产或拥有多重国籍家庭背景的香港青少年群体的国家观念并不一样。同是香港学生,分别在港澳台地区、内地或欧美国家的高校升学,他们的国家认同就存在分野。例如,随着中央政策支持与粤港澳大湾区规劃的驱动下,港澳前往内地高校升学的学生人数日渐增多。

  据资料显示,去年参加内地高校免试招生计劃的香港学生人数增加9.2%,佔报考中学文凭考试考生人数的6.25%,是自2012年免试招生计劃推出以来的新高。内地港生群体对国家象征物观感偏向正面、对香港与国家关係认知基本清晰、参与国家发展意愿较强。儘管他们也维护本土身份认同的独特性,但在安放国家与地方次序与位置时,开始有意识配合国家理性逻辑,并逐渐融入内地学生“朋友圈”。这一点与香港高校就读学生本土意识强烈、国家意识薄弱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增强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任重道远

  增强香港青少年群体国家认同,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至,既需要一点一滴凝聚普遍的社会共识和形成持续的社会目标,也需要政府、学校、社团、民众做出灵活的应对策略与行动方案。

  (一)系统构建香港青少年爱国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塑造至关重要,但需要政府与家庭、社区与社团等主体的整体布局、相互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香港社团组织多样、功能成熟,通过社团和社区推进爱国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体验、集体记忆与价值观构建非常必要。特区政府在引导学校、社团和立法等方面都需要扮演积极角色,提供爱国教育体系重构的人才支持与资源支撑,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创造适宜环境、保障机制与辅助路径。

  提供参与国家事务渠道

  (二)通过大湾区融合促进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一国两制”实践向纵深阶段发展的产物,应当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层面做好制度创新、要素流动、平台合作等硬体準备,还要做好文化融合与国家认同等软体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案。中央与特区政府应当为香港学生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创造更多便捷性,在政策上使香港学生具有与内地学生大体一致的居民权利,为其提供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内地社会的多种平台与渠道。

  (三)人心统战工作重点转向香港年轻一代。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保证“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就要加强对港澳青少年的教育培养;要高度重视和关心爱护港澳青年一代,为他们成长、成才、成功创造良好条件。现在这一代香港年轻人再过十年、二十年必然是“港人治港”的中流砥柱,倘若再不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补上过去二十余年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功课”的“欠帐”,可想而知的是,“一国两制”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阻力可能比我们想像中要大。

  目前香港中老年人支持建制派较多、青年人支持反对派较多的政治生态必须警惕与反省。随着香港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以及社会人口结构变化,人心统战工作应当未雨绸缪,积极调整策略方向,将重点转移到香港年轻人,这既是现实之所需,亦是大势之所趋。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