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闻背后/M+执到宝还是被揾笨?\卓 铭

2021-03-27 04:24: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M+博物馆以逾1.7亿港元向希克购入大批被指“垃圾”的“艺术品”,已惹来社会各界猛烈批评,要求馆方向公众交代。/资料图片

西九文化区M+视觉文化博物馆因计劃展出反华艺术家艾未未的一幅“举中指”相,一度成为全城焦点。本周三,M+回覆传媒查询时,表示“没有计劃於开幕展览中展示艾未未的《透视研究:天安门》(1997)”。

急急煞停侮华作品展出

不论如何,M+煞停涉及侮华作品的展出,总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此事反映出M+以至西九的问题,不过冰山一角。多年来,西九文化区一直予人穷奢极侈、管理混乱之感,其中M+单是建筑物本身已耗资超过60亿元公帑兴建,在今次购买“艺术品”一事上又花了逾12亿元公帑。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要正视的问题绝不只单单是一幅艾未未作品,而是M+乃至整个文化区的管理方针。

据传媒报道,M+博物馆的大部分藏品来自前瑞士驻华大使、著名近代中国艺术品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今次事件中心的一系列艾未未作品,也是来自希克的“好意”。据悉,希克以“半捐赠半买卖”的方式,向M+开价2000万美元(折合约1.77亿港元),卖出1463件估价值约13亿港元的收藏品。

原价13亿港元的收藏品,现在以1.77亿港元出售,也就是打了个一五折,听上去简直是一笔“抵到烂”的生意。一些人会随之说,M+用低价买了一批高质艺术品回来,这些“镇馆之宝”长远还可以刺激旅遊业,让M+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远超1.77亿港元的付出。

怀有这种想法的人,说好听点,是乐观主义者;若说直白点,就是“太傻、太天真”了。

首先,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实际看过这批“艺术品”的“庐山真面目”,有些人以为它们与《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属同一等级的艺术品,但实际是该批“艺术品”中不乏一堆莫名其妙的裸照,甚至有疑似集体性行为的照片,更不要提艾未未那些到处举不文手势的照片,先不说到底算不算艺术品,即便是艺术品,难道有可以会值几十万吗?阁下何不去色情用品店购买?相信那裏可以用更低的价钱买到更多的“镇馆之宝”。

希克疑以“发水价”卖藏品

再者,希克既然一番善意,肯以1.77亿港元的“贱价”出售其珍贵收藏品,何不好人做到底,索性全部捐赠与M+?毕竟如上所述,1.77亿港元佔总数13亿港元不过区区一成多,这就好比有人去超市买了数百元东西,却对一个五毫胶袋耿耿於怀。过去有关博物馆收到捐赠的新闻,从未闻有人“捐啲唔捐啲”,倒是有不少骗案,骗徒先向受害者声称自己有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或收藏品,然后特意“大劈价”出售予识货之人。连艺术界业内人士也早有怀疑,希克的13亿港元藏品有可能有不少水分,更质疑他不过是想为自己其他收藏品卖个好价钱。

不论这批艺术品究竟是物超所值,抑或是物非所值,M+都必须予公众一个清晰交代。从建馆到购置收藏品花费近一百亿港元,在如今本港经济仍受疫情影响下,这笔钱无疑有更好的用途,西九当局亦应该趁此机会,对西九文化区的管理架构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一番检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