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青年读书荟/突破茧房 命运与共

2021-06-13 04:23: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作者在书中提出,疫情以来的一系列思考,实际上就是在尝试探讨那些既存问题的深层逻辑是什麼,以及探讨未来的可能前景是什麼。

  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人活在自己的信息回音壁裏,形成信息茧房。后疫情时代反而给了世界突破茧房的机会,既然流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出现带来资讯的封闭,那麼将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可能带出下一个共识形成的秩序想像,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思路。\香港华菁会成员 温凡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信息茧房的出现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当大部分人活在自己的信息回音壁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该如何破局?

  国家外交学院施展教授在《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湖南文艺出版社,二○二○年十二月)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能够在公共议题中进行公开讨论和交流的人,往往都是半熟人以上的关係,他们彼此的关联是比较紧密的,即使不直接认识,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相对强力的交集。因此当双方观点不同时,也较容易在克制的情况下达成共识;又因为交流双方的交集多重,即使在特定问题上没有共识,可能在其他问题上也很容易找到共同点。因此社会共识容易达成。即使有争论,也更容易从逻辑出发寻找共识,而不是仅仅以立场站队。在此基础上的讨论也就相对来说更容易有建设性。

  疫情造就突破茧房机会

  互联网时代则不同。海量的演算法为了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不得不绞尽脑汁为用户进行画像,并且主动给用户推荐其最感兴趣的内容。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单向度的资讯空间内,虽然看似大千世界内容丰富,其实营养极度单一。

  长此以往,当每个人都习惯了待在自己的资讯茧房裏,处於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之中。

  作者认为,后疫情时代反而给了世界突破茧房的机会,因为随着二○一九年以来的一系列大型公共争议性话题的出现,尤其是“黑天鹅”式的疫情事件,反而直接击穿了茧房,因为单向度的、缺乏营养的资讯回音壁,显然已经无法仅仅基於立场解释现实世界的各种複杂问题。这就呼唤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性,共同思考解决当下的困局。

  既然流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出现带来资讯的封闭,那麼将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可能带出下一个共识形成的秩序想像。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思路。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裏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一片陆地,所以不要问丧鐘为谁而鸣,丧鐘为你而鸣。

  我认为,打破“丧鐘”的机会,可以在《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之中找到答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