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教育思考/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问题\邓飞

2021-07-16 04:23: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七月十日,香港首次举办爱国主义教育高峰论坛,旗帜鲜明、堂堂正正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这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不要说回归之前,即是回归以来,除了数量极少的几间传统爱国学校之外,几乎没有人会提倡爱国教育,只会含糊地提倡国情教育;回归之前的九十年代,教育界曾短暂提出过民族主义教育,但回归之后迅速变为国民教育。到了2012年,香港爆发“反国教风波”,“国民教育”一词被迅速污名化,仿佛是洗脑教育的代名词,迅即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避之唯恐不及的“票房毒药”。一个中性的国民教育,尚且面临如此妖魔化的对待,遑论爱国教育,遑论上升到思想理论高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过去在很长时间以来,处于维护港人和外国对“一国两制”信心的考虑,更多是提“两制”之别,少言“一国”之同,“一国”之根。于是乎,多讲“两制”之别,逐渐演变成“两制”孰优孰劣之比较,继而演变成以强调内地不足之处,来反衬香港制度所谓“优越”之处,最终不仅变成部分港人盲目的自我优越感和对内地制度之鄙夷,乃至对内地同胞之歧视,更堂而皇之把香港作为改变国家整体政治制度的基地。强调一国体制之根本,不但不能名正言顺地宣传和教育,反而变得闪闪缩缩,欲言又止,更坐实了反对派对国家体制谩骂攻击之“合理性”。

  正确认识国家执政党

  所以说,今天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谈及爱国主义教育,这不仅对长期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学校、团体和社会人士来说,是一个吐气扬眉的开心时刻,更是一个快马加鞭、更上层楼的启动时刻。

  笔者这里要提出一点,就是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看待国家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问题。这里指的爱国,不仅仅是文化意义上的国家,更要是现代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切忌出现一种以古避今,甚至以古非今的暧昧现象。这就是所谓爱国,仅是爱历史文化的中国,却对当代中国回避,甚至抹黑。如此片面的“爱国教育”,不仅无益,更是有害,因为仍旧会培养出对当代中国情感冷漠的人。

  因此,在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涵方面,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

  首先,在所有有关国家政治体制的国情教育之中,应该加上中国共产党组织架构的内容。目前不乏介绍国家政治体制的教学内容,遍布常识科、旧通识科、德育及公民教育等。但教学内容几乎都是停留于介绍广义的政府体制,例如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监察委、全国政协、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和中央军委等。但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任何内容是介绍中国共产党这个执政党的,有也只是在多党合作制方面略带介绍一下。

  引入系统性的党史教育

  这种“厚政薄党”的教育内容设计,其实本身也反映了上述所言的回避中共执政的社会潜意识。因此,应该在有关国家政治体制的教学内容上,加上中共组织架构的内容,例如从全国党代表大会,到基层的党支部;介绍到底什么叫做十九大、“五中全会”等内容。老实说,在香港有多少人分得清开两会与开党代会,有多少人分得清什么是中全会?不可能在推动一轮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之后,还是分不清上述区别,这说不过去。

  其次,在中国历史教育当中,不仅应该强化现代史的部分,而且应该适当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内容。目前在香港逐渐流行欣赏讲述建党建国历史的电影和电视剧,包括《1921》、《觉醒时代》等等,这是好的现象,但不够。因为香港人尤其青年学生有别于内地同龄人,内地学生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包含党史在内的历史教育,因此比较清楚谁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比较了解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因此欣赏这些影视作品,毫无难度;但香港中国历史教育之中对此付诸阙如,欣赏这些影视作品,难度不小。

  笔者的重点不是欣赏影视艺术,而是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正规的历史教育,才能起到有条理、有系统的效果,免除碎片化和断章取义的不良后果。既然爱国影视都逐渐成风,那么为什么不能引入比较系统的党史教育?  

  教联会副主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