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新闻背后/中大政政系收生分数新低的背后\卓 铭

2021-11-26 04:26: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曾几何时,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简称中大政政)可谓大专学界的明星学科,不只竞争激烈,日常上课也总挤满旁听的学生,当时只要毕业于中大政政学生,便有机会成为政坛明日之星。

  但据中大公布今年的JUPUS收生数据显示,政政系的收生分数竟下跌4分,而且学额亦由过去两年近40个,急降至今年只有25个,25名新生中,只有14人将政政列为Band A志愿,按年跌幅近三成,更有5人将政政系列为Band C志愿。也许有人不理解这组数据有多反常,按过去两年的情况,政政系分别有37与36个学额,全部都为Band A志愿。何以短短两年间,政政系就由昔日的“神科”跌落“神坛”?

  既然现在是学生不想读政政,那不妨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大学选科不外乎两个因素:兴趣、前途,尤其前途方面,不只学生自身,亦为家长们密切关注。但今时今日政政系学生进入求职市场,作为雇主会有何第一印象?会觉得眼前的学生是精英人才?抑或觉得对方动辄就会“抗争”,甚至惹上官非?

  2019年以来,一连串事件为中大政政贴上了不少政治标签,例如占领中大校园事件中,被判暴动罪成的中大学生,就包括政政系学生。此外,也有多名中大政政系校友如林卓廷、岑敖晖等涉及黑暴被捕和判刑,这班政政系学生、校友的所作所为,犹如替政政系贴一张撕不掉的负面标签,令雇主不敢聘请中大政政系毕业生,新生则怕毕业变失业而不敢修读。

  撇除前途的问题,如果学生对政政抱有浓厚兴趣,那也不碍其报名。但过去很长时间里,政政系能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予学生吗?有建制力量的政政系旧生忆述,二十多年前的政政系,即使学生、老师之间会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但不论授课过程或学系文化,都主张多元化,欢迎不同政治取向的意见。但近年政政系的课堂却不断走样,连毛孟静之流也可以做客席讲师,先不说其因涉及违法“初选”一事正被还押,但记得之前某记者会,毛孟静因为TVB记者提到暴徒袭警,反应竟然是拍枱拒绝回应。

  回归专业方能再成“神科”

  这样的人做大学讲师,有谁可以保证不会只容许某类政治观点的回答?政政系没有一个公平的环境作学术研究,即使是有兴趣的学生,也可能因而却步。

  政政系要重返“神坛”,必须回归专业,不只需要提供一个公正的环境供不同政治立场的学生进行研究、讨论,也要重建公众对其信心。重新审视师资、审视课程标准,勇于进行内部改革,才能令学生真正有所获益,撕掉政政系身上的负面政治标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