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虽已离世十八年,但在每一个香港人心目中,她仍然是“香港的女儿”。作为一名歌手、一名演员,梅艳芳将一生奉献给舞台,从四岁初踏台板,到四十岁猝逝,她纵然命途多舛,但也从不认输放弃,反而是更积极面对。梅艳芳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宽度和底蕴,亦为我们带来长久的回忆和感动。
二○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在梅艳芳离开我们十八周年这一天,我走进影院观看《梅艳芳》。当昔日巨星的旧光影在大银幕上依然风华绝代,当《夕阳之歌》的前奏响起、身披婚纱的梅艳芳将自己的一生“嫁给观众、嫁给音乐、嫁给舞台”,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任泪水恣意流淌,很多观众甚至开始深情地啜泣。细腻的视角、充沛的情感和真诚的创作,电影《梅艳芳》艺术地再现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让人们在怀旧的同时反思生命的意义。
没有人会否认梅艳芳是香港的一个文化符号。四岁半登台驻唱,十九岁歌唱比赛夺冠出道,二十五岁凭《胭脂扣》成为“四料影后”,到三十五岁成为十大中文金曲最高荣誉“金针奖”最年轻得主,再到三十八岁成为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二○○三年,身患癌症的梅艳芳带病踏上红馆舞台,举行了人生最后的演唱会,并获得两项中国歌坛的致敬荣誉,成为第一位获得中国国家级音乐艺术成就奖的香港歌手。她离世后,被媒体誉为“香港的女儿”。
对生活的积极追求
电影的成功,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用编年体的纪实手法,集中笔墨展现梅艳芳的人生态度,所以格外动人。正如出品人江志强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我们从很多资料里面,找到一个我们想表达的故事,是她自己在舞台上的对观众的一个爱的告白。跟大家说,希望大家能够有一天,在饭后看出窗外面有一颗星星,想到有一个人曾经带给你一些欢乐,这个人叫梅艳芳。这就够了。”
一位传奇女性的成长与蜕变,对命运不屈服、对病痛不认输的人生,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宽度和底蕴。
生命的长度终归是有限的,但宽度可以无垠、底蕴可以厚重,梅艳芳之所以可以为我们带来长久的回忆和感动,正是因为她对于生活、艺术乃至生命的积极追求和达观心态。生命的宽度和底蕴从何而来?回看梅艳芳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一九九三年,香港电影代表团访问北京,她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正是强烈的国家意识,让她放弃刚拿到的加拿大护照,决心留在香港为国家尽一分力;“中国有地方发生灾难,心里会一下子很疼,会很着急。但有时候,有人做了不好的事,作为中国人,我会觉得很羞。”接受《电影故事》专访时谈及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感受时,梅艳芳没有豪言壮语,只说出这段朴实真挚的话。
我想,心繫祖国,应该就是一个人生命宽度与底蕴的不竭源泉吧。